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科版初中数学“阅读材料”教学价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下,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数学教师的注意。这些“阅读材料”内容丰富,覆盖面宽,紧扣教材有关内容,与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但往往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在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中很少发挥出它的价值。因此,该研究以苏科版教材为例,开展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阅读材料”价值及教学实施的研究。
  关键词:苏科版  初中数学  阅读材料  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c)-0157-02
  1  研究背景
  1.1 对“阅读材料”的研究是推进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21世纪伊始,我国开始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后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为适应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每一章节都增加了“阅读”“读一读”这两个模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安排拓展性的数学内容,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可以作为数学教学拓展性的内容,发挥“阅读材料”的教育功能。所以研究“阅读材料”是理解教材,推进新课改的重要內容。
  1.2 对“阅读材料”的研究是改变教学现状的必然要求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在教学活动中,对形成认识数学的态度和思想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对于“阅读材料”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教学没有对这一块做出明确的要求,所以往往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在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中很少发挥出它的作用和价值。根据郭检香的调查研究发现,高中教师偶尔会讲解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而且对“阅读材料”的教学是看是否与正文内容或者看阅读材料对学生的学习意义有多大[2]。长期以来,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未得到教师和学生应有的重视。
  2  苏科版“阅读材料”教学价值研究
  2.1 苏科版初中数学“阅读材料”对教师教学的价值
  2.1.1 应用“阅读材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育者,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丰富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教材不可能为我们具体地重现数学概念、定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数学教材的正文内容往往为我们呈现的是科学的、严谨的数学结论与证明。而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部分章节的“阅读材料”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展示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不仅能深化一线数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上的理解。
  案例1 在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五节中安排的“阅读材料”,为我们介绍了解决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启发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或者熟悉的问题,把已知转化为未知。再结合该章具体内容继续渗透转化这一思想,可以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是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化。
  2.1.2 应用“阅读材料”,拓展数学教学内容
  对于教材正文一些抽象、晦涩难懂的内容,例如怎样证实“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循环小数怎样化为小数?因为课标对于这些内容没作要求,所以在教学中往往是一带而过,并未做详细说明和阐述。而教材中有的“阅读材料”恰好对于这方面做了补充,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对这些阅读材料加以利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
  案例2 在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第二节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3个条件以及两直线平行的3个性质。对于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学生是通过数学实验纸片的拼接,观察得来,而对于为什么“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一脸茫然,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对于该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过程。
  2.1.3 应用“阅读材料”,突破数学教学重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直以来都是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最便捷、最经济的方法就是钻研教材,学会应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案例3 在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九章第五节中,通过此章的学习,学生先后学习了整式的乘法运算、乘法公式和多项式因式分解。整式的乘法运算和因式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代数初步知识,这些知识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整式乘法与多项式因式分解的逻辑关系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也是此章的重难点之一。而此节的阅读材料《整式乘法与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关系》就可以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助力教师突破此章的重难点。该阅读材料高屋建瓴地揭示了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整式乘法与多项式因式分解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变形,结合具体的例子,指出整式乘法是多项式的积变和(差),而多项式因式分解是整式的和(差)变积。
  2.2 苏科版初中数学“阅读材料”对学生学习的价值
  2.2.1 应用“阅读材料”,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数学当然也离不开阅读,学会数学阅读是当代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是学生数学学习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和基础能力。喻平教授认为,数学能力的结构在整体上应当分为3个层面,分别为:数学元能力、共通任务的能力和特定任务的能力,而共通任务能力下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数学阅读能力[3]。已有研究表明,数学阅读能力与数学学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具有高水平的数学阅读能力[4]。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而教材每一章节都分布着可供学生阅读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元,且篇幅适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就可以作为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
  2.2.2 应用“阅读材料”,有利于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数学阅读材料弹性化的教材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把握学习内容、自己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评价学习结果,有利于实现自主学习。
  案例4 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勾股定理中,教材的正文主要为学生提供了勾股定理的“割”和“補”的两种证法,“阅读材料”又补充了欧几里得编纂的《原本》中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除了该证法该阅读材料还提到从古至今人们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已有几百种证明方法。学生会觉得不可思议,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还有哪些呢?这样的探究性问题会让学生主动激发学习动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自我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中,获得数学知识。
  2.2.3 应用“阅读材料”,掌握数学语言
  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所使用的的数学语言都是规范的、准确的、精炼的,所以“阅读材料”是培养掌握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都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必定要想法设法地弄清楚这些阅读材料中的图形、符号等数学语言的含义。无形之中学生在使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对数学语言的掌握也会越熟练。
  案例5 在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七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学生对统计图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节的“阅读材料”在此基础之上,引领学生学会读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意义。利用中国人口发展情况预测图和200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扇形统计图,从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学生描述和分析统计图时,其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图像语言的掌握,还增强了学生语言“互译”的能力,即由图像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此外,部分“阅读材料”还可以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3种数学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3  反思
  3.1 研究不足
  首先,对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只局限于苏科版,不能完全充分挖掘“阅读材料”的价值。其次,该研究的价值主体只局限于教师和学生,“阅读材料”对于其他的主体还有哪些价值呢?
  3.2 研究展望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关教材中“阅读材料”的许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什么样的阅读材料才能称之为好的阅读材料?数学教师怎么才能把握好在一节课中使用阅读材料的度?在紧迫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应怎样应用阅读材料才能使得达到的效果最好?……只有在不懈的探索与研究下,找到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才能使得阅读材料能更好地为数学学科服务,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郭检香.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应用的现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3] 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 杨红萍.数学阅读:认知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28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