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本土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对该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中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课前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设计;公共英语
中图分类号: R47-4;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0-017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0.078
0 引言
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的思维活跃且极其个性化,传统讲授法的弊端逐渐暴露。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全世界的教育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此形势下,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一经提出,便获得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具体案例介绍对分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前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后设计,有助于对分的深入研究和理论细化。
1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成某一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整个环节进行一系列的规划,包括教学前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后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者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特征、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估[1]。乌美娜认为教学设计应以分析学习者需求为起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学习内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及合适的教学媒体,最后一个步骤为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传统的教学设计将重心放在了对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人的精神需求和能力培养。教学设计应与时代演变保持高度协同性,满足个人发展需求,进而推动教育改革乃至时代发展[3]。
2 对分课堂介绍
对分课堂是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创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对分把课堂把大约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新知识,另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师生“对分”课堂[4]。其核心是在教师讲授之后,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内化吸收,梳理知识,随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低层次问题,最后由教师拓展提高高层次问题[5]。内化环节起到桥梁的作用,一端是教师讲授,另一端是学生讨论。在对分课堂上,既有对讲授法的继承和升华,也有对讨论法的吸纳创新,教师讲授是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化,而内化的成果则在课堂讨论中得以交流和提升。
对分课堂的四个流程为:
讲授:教师导读式讲解,充分而不过分的引导;
独学:独立思考,各人理解,形成成果;
讨论:小组讨论,解决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
对话:教师答疑,解决高层次问题。
对分大部分情况下实行的讨论是“隔堂讨论”。第一次上课是教师讲授,课下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作业,第二次课上课依据作业内容进行讨论。学生内化吸收之后再进行讨论,也就是基于独学之后再共同学习。这种延时讨论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内化吸收,不会感到恐惧,无话可说。对分偶尔也会用到“当堂讨论”,但当堂讨论是针对比较简单的知识任务,并且也严格遵守“讲授-独学-讨论-对话”这一流程。也就是在讨论之前一定有一个独学的过程,保证学生内化吸收。
3 对分课堂教学设计
简言之,教学设计要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价。它们贯穿教学活动前、中、后三个环节。教学前分析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策略;教學过程的设计要确立上课流程以及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后要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本学期笔者所带的公共英语课的教材为《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四版,本文的教学设计以第五单元的Passage 1《We can make a difference》为例,具体展示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3.1 课前教学设计
3.1.1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了解全球变暖等概念及对地球的危害,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做到低碳生活。知识目标:掌握trap等24个生词的读音及用法;掌握动名词作主语的用法以及定语从句;了解文章总分结构的写作技巧。
3.1.2 学情分析
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准确把握。笔者所带的2017年计算机应用(1)班,共48名学生,学生基础差、动机弱、自主性不高。有27人是通过高考遴选进入大学的,有16人是通过学校自主招生进来的,还有5名同学为在职学生和退役军人。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层次不齐。据调查,有8%的学生课下花费大量时间主动学习,有51%的学生花少量时间去学习,而有41%的学生课下几乎不去学习
3.1.3 教学策略
(1)合作学习策略
对分课堂主张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合作精神。为保证讨论效果,小组在课堂前事先分好,每组4-5人为宜,小组成员之间水平呈现阶梯式搭配,并且考虑到性格和性别的搭配。分组一旦定下来,保持两个月不变,一个学期变动一次。程式化的做法会促使学生自觉按规矩进行讨论,确保讨论效果。对分课堂
倡导小组合作,而非组间比较,以避免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减弱思想交流和碰撞的效果。
(2)引导启发策略
在对分课堂的讲授环节,教师进行的是导读式讲解,讲解本单元的单元框架和重难点,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有了总体把握之后,课下自学只需要把知识点串起来,不会错过重点,碰到难点,也可以有意识地先判断下自己是否能够解决,不会在过难的地方无谓地浪费时间。
3.2 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篇课文分为两次课(4节课)完成。对分不主张预习,每次新课都以教师讲授为起点。
3.2.1 第一次第一节课:本节课以课文导入以及单词学习为主 (1)教师讲授(10min)。教师由一段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视频导入本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背景知识、主要内容、篇章结构及重难点。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对课文的直观感受以及判断出学习的注意事项。
(2)生词学习:当堂对分(35min)。
教师先讲解课文24个生词的读音,在此环节,主要以学习发音为主,教师先领读,学生跟读,如此反复两遍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内化吸收之后,再进行小组朗读,成员之间互相纠错。小组纠错之后,教师利用5分钟时间验收学习结果。验收的方式多样,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分宜”平台的摇一摇功能,增加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单词的学习实行了“当堂对分”,但严格遵守了对分讨论的流程。
3.2.2 第一次第二节课:本节课以篇章分析和听力训练为主
(1)篇章结构分析(5min)。先带领大家总结课文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这种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篇课文结构很清晰,学生很轻易地判断出是总分结构。
(2)听录音并回答问题(10min)。题目来自于课后“Read and Think”这一板块。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通过篇章结构快速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一部分仍然采取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解答。
(3)课文难点讲解(25min)。本篇课文较难的句子有三个,这三个句子涉及到定语从句和动名词短语做主语。教师把这三个句子写在黑板上重点讲解,举一反三。
(4)作业布置(5min)。作业布置是对分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第二次课的讨论是依据作业的内容展开,所以作业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本节课的作业是这样布置的:一.Translation.教师从课文中抽出十个代表性句子,这些句子都是有涵盖典型性句子。这个题目帮助学习复习课文,并练习翻译能力。二.list some other ways we can do to make a difference.这个是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脑洞大开,畅所欲言。
第一次课的讲解充分遵循了对分课堂“精讲留白”的原则,老师讲解的过程“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总结课文大意和篇章结构、熟悉生词、讲解重难点句子;课文其余相对简单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学。
3.2.3 第二次第一节课:课堂讨论为主
(1)隔堂讨论(25min)。课堂一开始学生便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为上次课布置的作业。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各自展示自己的答案,汇总讨论,凝练出一个相对圆满的答案。
(2)教师抽查(20min)。教师先用15分钟抽查学生讨论的结果。抽查的方式多样化,可利用信息化平台随机选人,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时开首句是“关于这一题我们组的讨论结果是…”。这样的开场白即增加了小组的凝聚力,又避免了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胆怯心理,因为答案无论好与不好这都是我们组的意见。对于学生的答案,精彩之处给予赞扬,不完善的地方指出即可,不要过多苛责。
3.2.4 第二次第二节课:补充讲解和练习为主
(1)自由提问(10min)。该环节学生自由提问,上节课讨论之后仍不明白的地方,举手发言,教师给予解答。
(2)补充讲解(25min)。经过上节课的讨论之后,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已经掌握,那么接下来,教师对于课文中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
(3)复习检测(10min)。教师事先准备好10道题目,所有题目都围绕刚学的课文。有涉及到课文理解的,有涉及单词用法的,有选择题,有判(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73页)断题。教师用PPT形式展现并讲解。
以上是两次英语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两次课完成了一篇课文的所蕴含的所有教学任务。在这两次课中,既有当堂对分,也有隔堂对分。当堂对分适合简单的教学任务,而对于稍复杂的知识点,隔堂对分更加适合。但无论是哪种形式讨论,都必须在讨论前给予学生独学的时间。课堂上讲授和讨论的时间也要根据学生学情和课文难度灵活调整,不一定是严格的“一半对一半”。
3.3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设计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用以检测师生是否完成既定的目标。对分课堂实行过程性评价,强调平时作业。平时成绩占到期末总成绩的50%或60%。师生运用同一个网络教学平台,用以上传课程资源、布置作业、发布消息、实施分组等教学活动。每次作业的批改实行三个A、B、C三个等级,教师随时随地可以批改作業并且将评语一键发送给学生,学生第一时间了解作业批改状况,调整下一步学习方案。
笔者对所带班级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表示比较认可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认为自从实施了对分,听课效率有所提高,做作业也更加认真,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教学设计的理论,以具体的一个教学内容为例,设计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中的操作流程,从课前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案例设计充分考虑到了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英语课程的特点,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可适用性。本教学设计在高效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批判性思维。但是由于选取的对象和研究周期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结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
[2]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J].1994:11.
[3]钟志贤.论教学设计定义的重构,电化教育研究,2007(7):11-16.
[4]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
[5]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84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