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青稞是我国重要的一类杂粮作物,在农牧交错的青藏高原区域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现阶段,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与不断提高的人类生活水平,让人们纷纷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青稞特殊的生态生产环境及其营养保健价值上,青稞正从一个区域性口粮作物发展为全球性健康食源作物。本文简要论述了青稞种植的地理及生态特殊性,对当前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展开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今后青稞生产与发展的建议,以期为该地区的青稞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稞;生产现状;发展建议;西藏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9-0031-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青稞是我国的一类原产作物,具有诸多优异种性,包括耐旱、耐瘠薄、易栽培、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等,也是青藏高原最有特色的一种作物。因此,青稞可以说是高原最具特色的一类作物,也是农牧民一项主要经济来源,全面分析西藏地区的青稞生产现状和发展意义重大。
  1    青稞种植的地理及生态特殊性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大部分属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 000 m[1]。境内高山与江河湖泊共存,草原与谷地同在。这部分谷地宽窄不一、深浅不同,所处位置也有不同的海拔。海拔高低决定了西藏各地农牧业状况。西藏地表面积的77.7%海拔超过4 500 m,这部分区域是西藏的主要牧区所在;地表面积的8.4%海拔介于4 500~4 000 m之间,即半农半牧区;地表面积的6.0%海拔介于3 500~4 000 m之间;地表面积的2.4%海拔介于3 000~3 500 m之间;地表面积的1.2%海拔介于2 500~3 000 m之间;地表面积的4.3%海拔低于2 500 m。由此可见,西藏可耕地面积的70%海拔介于3 000~4 100 m之间,此区域主要为种植业。
  西藏地区海拔非常高,太阳辐射强烈,但受低气压影响,空气十分稀薄,很少有可吸收、保护热量的气体分子与尘埃,地面气温不高,且随海拔不断升高,气温会不断降低,因而能够种植于西藏地区的作物种类屈指可数。青稞属于大麦的一种,是西藏地区的第一大作物,不仅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且受气候影响,有超过50%的耕地面积只能种植青稞,全自治区每年青稞种植面积在13.33万hm2左右,超过了农作物总面积的50%以上,在西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生产地位。
  2    西藏地区青稞生产现状
  2.1    自然条件差,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青藏高原地区总耕地面积约有100万hm2,其中26%为平耕地与缓坡地,接近70%为坡沟旱地面积。很多地区年降雨量少,一般不超过400 mm,但年蒸发量却超过2 000 mm,青稞增产的根本限制因子即是干旱。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缺乏较强的自我投入能力以及全区域的农田基本建设滞后严重,很多地区农田水利化条件非常差。在《全国藏区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02年)正式实施前,甘南自治州仅有3.8%的水浇地,全区域耕地有效灌溉率未达20%,但低产田比例却超过80%,缺乏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即使是拥有巨大潜力的柴达木盆地也因为水资源的匮乏而让开发计划搁浅。
  2.2    科研基础薄弱,良种推广速度慢,综合技术覆盖度低
  自进入21世纪后,西藏地区青稞育种科研机构数量逐步减少,尤其表现在技术人员非常匮乏,为新品种选育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阻碍[2]。此外,生产品种研发速度降低,长期得不到更换,也忽视了推广新品种,导致出现了老品种混杂退化的现象。现阶段,藏青320、喜码拉19、北青3号、康青3号等品种在部分主产区种植较多。由于很多产区至今还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种子繁育加工体系,种子更新能力长时间得不到提升,统一供种率难以得到提高,即使当前很多区域的良种覆盖面有所提升,但真正的良种率都不到50%,一些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农家品种甚至还在部分偏远产区沿用,青稞生产仍停留在原始状态。同时,由于化肥施用量显著不足(常不足150 kg/hm2),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农牧交错以及燃料缺乏等,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秸秆还田的实现,使土壤肥力逐年降低。由于西藏地区大部分群众信教,现代植保技术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很多产区病虫害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此外,青稞生产管理上也存在忽视施肥和灭草、很少因地制宜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等问题。
  2.3    加工技术落后,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差
  糌粑、藏酒等青稞传统食品生产比较分散,至今仍然采取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工艺上非常简单,也不重视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同时操作上忽视卫生要求,不能达到相关要求,大袋包装主要按照散装模式进行存放,在菌群控制上出现了问题,极易引起产品霉变、酸变等现象,很难批量向区外市场进行拓展,不利于实现产业化经营[3]。当前也有部分企业重视提升工艺水平,发展工厂化生产,不过从产品形式上看,仍然无法摆脱区域性的影响,技术含量不高,前景不容乐观。以青稞麦片、方便面、速溶粉等为例,一般是简单地模仿其他谷物食品,通过青稞原料进行试产试销,不能在形式与原料品质特性上满足相关要求,很难真正建立起品牌,也无法实现规模的有效提升。整体上分析可知,问题主要表现在老产品不对路、新产品档次不高、原料与产能在配合上不够紧密、产业开发速度较慢、很难以加工促外销、没有较高的比较效益。   2.4    青稞贸易落后,流通不畅,加剧了产需矛盾
  长期以来,西藏地区青稞贸易比较落后,发展速度很慢,也毫无秩序可言,以致于阻碍了正常流通,不仅如此,也经常出现生产积压、需求短缺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4]。一是很多产区群众在贸易增值意识上表现的非常薄弱,为青稞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仅在种植户之间和邻近牧区交换畜产品。二是西藏地区还未建立大型交易市场与贸易集市,青稞贸易中介人才明显不足,流通调剂没有实现经常化和功效化;三是国家粮食部门在青稞流通贸易上未实行征购与储备,也没有加强引导与调剂;四是产品在外销中缺乏有效渠道,也忽视对市场的拓展,外向消费几乎为零,进而很难实现转化增值;五是产、销区价格倒挂,因交通不畅,需要花费巨大的运输成本,在调剂上面临很多难题,如20世纪青海、甘南等地区青稞生产量较大,这些地区交通比较便利,回族商人在海东、甘南产区大量收购青稞,再将其运输到其他牧区和农牧交错区,如藏北、昌都等,以换取畜产品销售于藏南河谷,掀起了一阵“外粮藏运”之风[5]。经过调查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藏青稞市场价为1.4~1.8元/kg,最高在2元/kg左右,而在一些边缘地区,青稞价格为0.8~1.2元/kg,价格差超过0.6元/kg,因而能够顺畅进行“外粮藏运”。当前,国家实行了很多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青稞价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西藏青稞价格相比于周边地区,价格上并无优势,青稞市场价格为西藏1.7~2.4元/kg、青海1.5~2.0元/kg、甘南1.55~1.80元/kg、阿坝1.8~2.4元/kg、甘孜2.2~2.5元/kg,这种价格状态让“藏粮外运”贸易最终无法落实。
  3    发展建议
  通过党与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西藏地区青稞生产发展速度逐步加快[6]。今后西藏青稞生产和发展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提高对青稞良种选育的重视程度,在科技上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确保青稞遗传改良、青稞材料引种繁育和青稞各级种子田建设工作等顺利进行;二是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具体情况,进一步改善现有的种植业结构,保证农作物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加强推广保灌地青稞高产集约化栽培技术,深入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培肥技术;三是要积极推广应用高原青稞生产技术,加大对高原青稞技术的研究力度,保证青稞增产增质目标顺利实现。在青稞生产过程中,也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对新式农机具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力度,通过积极引入更加先进、有效的耕作方式,为西藏地区青稞生产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后,也要关注对青稞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主动推广先进经验;要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条件,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生产优势,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高寒农区青稞栽培技术、旱地青稞栽培技术。与此同时,贯彻落实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树立大农业观念,充分结合农业生产和科研,借助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西藏地区农牧业为主体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研究青稞应用技术,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区分重点,在青稞生产上坚持“高产、高效、稳产、优质、生态”,让西藏地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7]。
  除此之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让西藏地区的优势得到真正體现,促使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实现青稞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提高青稞品种质量。同时,加快商品青稞生产基地建设步伐,使西藏地区青稞产业化发展能获得足够的原料。此外,也要进一步延伸青稞产业链,重视对当地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更好地拓宽市场范围,并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带动他们发展商品生产,进一步推动青稞产业化发展。
  4    结语
  青稞是西藏地区的“政治粮”“稳定粮”“致富粮”,从青稞种植规模与产量、青稞食品功能性方面来看,青稞产业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西藏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出青稞产业优势,从提高产能、精深加工等方面入手,为青稞产业稳定发展打牢基础,带动当地更多农牧民实现收入的增长。
  5    参考文献
  [1] 曲吉.西藏青稞品质改良发展前景[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106.
  [2] 尚红梅.农牧互补形势下加强甘南州青稞标准化生产的建议与对策[J].西藏农业科技,2012,34(2):46-48.
  [3] 仓木拉,罗布多吉.墨竹工卡县青稞种植现状及发展对策[J].西藏科技,2014(5):5-6.
  [4] 朱印酒.西藏青稞资源与分布特征[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1):42-45.
  [5] 孙东发.发展我国青稞生产的几点想法[J].西藏农业科技,2011(1):39-41.
  [6] 张文会.西藏发展青稞加工产业的优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10):320-321.
  [7] 拉巴普尺.西藏青稞增产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7(20):54-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45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