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介绍了番鸭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方法,旨在促进番鸭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番鸭;细小病毒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20)08-0026-02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雏鸭阶段很易暴发流行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有时致死率高达40%以上,是目前威胁番鸭养殖产业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番鸭细小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具有典型的年龄特征,主要危害1~3周龄的雏鸭,成年鸭感染后大多呈隐性感染,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成为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近年来随着番鸭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细小病毒病呈现流行高发的态势,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为了防控该病的传播流行,需要养殖户提高重视程度,逐步转变传统不合理的养殖管理模式,加快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鸭群抗病能力,改善养殖环境,降低发病率,促进番鸭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流行特点
该病通常危害1~3周龄的雏鸭,随着鸭年龄的增长,对该病的抵抗力呈逐渐升高的态势,感染后大多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雏鸭感染细小病毒后,致死率为40%~60%[1]。大于30日龄的雏鸭感染后死亡较少,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成为僵鸭,使得养殖场的淘汰率显著升高。养殖场的患病鸭、带毒鸭以及被污染的场所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鸭污染周围环境后,健康鸭通过接触各种污染物,经消化道传播蔓延。番鸭细小病毒病发生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4月高发,由于外界温度较低,养殖密度较大,空气不流通,很易给致病菌的繁殖生长提供条件,加重疾病的暴发流行。
2 临床症状
不同年龄的鸭感染细小病毒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最急性型常见于6日龄以下的雏鸭,表现为突然发病,短时间内死亡。急性型主要发生于7~21日龄的雏鸭,养殖场90%以上的患病鸭都是该种类型,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逐渐下降或完全停止采食,双翅下垂,尾端向下弯曲,羽毛杂乱无光泽,被毛直立,双脚无力,不能正常站立,拒绝行走,不合群,离群独居,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脚趾边、喙端呈现不同程度的发绀现象[2]。大多数患病鸭还会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呼吸不顺畅,后期蹲伏在地上,不能正常行走,张嘴呼吸,临死之前双脚麻痹,倒地不起,双腿不断抽搐,最终衰竭而死。亚急性型通常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患病鸭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卧地不起,不愿意站立,排灰白色或黄绿色的粥样稀便,肛门周围严重污染。随着患病鸭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和致死率逐渐下降,存活鸭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用率下降成为僵鸭,养殖场的淘汰率显著升高。
3 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鸭解剖之后,发现胰脏苍白无光泽,表面还能看到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肠道呈现卡他性炎症病变,肠黏膜高度充血出血,尤其是以十二指肠和直肠病变最为明显。直肠中蓄积有大量黑色或黄绿色的粥样稀便,肾脏表面颜色呈灰白色,存在灰白色的坏死小点,小肠中下段黏膜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落现象。将小肠解剖之后发现小肠显著膨大,质地变软,表面附着一层灰白色或黄白色的干酪样物形成栓子[3],造成肠管严重堵塞。
4 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鸭的肠道、肝脏、肾脏等病变组织充分粉碎后添加10倍生理盐水,经过3次冻融,离心30 min,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添加青霉素、链霉素,确认不存在细菌后冷冻保存。将制备的病料接种到11~13日龄的鸭胚尿囊腔中,每个鸭胚接种0.2 mL,放置在37~38 ℃环境下孵化,大多数鸭胚在接种3~10 d后死亡,将死胚胎取出后发现胚体呈现全身性的充血出血现象。鸭胚的嘴、头部、颈部、背部、胸部、翅和趾存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将其放置在8 ℃继续冷却,收集尿囊液,进行回归试验。选择鸭胚传代,按照1∶10的比例充分稀释后,接种到10日龄以下的雏鸭,皮下注射,每只鸭子注射0.2 mL,注射10 d后雏鸭死亡。选择上述制备的待检溶液,用标准鸭细小病毒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设置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作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待检溶液和标准血清存在一条沉淀线,与阳性对照组位置基本一致,由此可以判定病料中存在细小病毒。
5 防治措施
确诊后立即将患病鸭单独隔离,并做好病死鸭的无害化处理,禁止上市销售,整个番鸭群选择使用0.05%百毒杀溶液进行卫生消毒,2次/d,连续使用1周,减少致病原的扩散。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鸭紧急免疫接种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每只鸭接种1.2羽份。养殖场的内外部环境每天选择使用2 000倍的消毒威水溶液进行全面的卫生消毒,2次/d。飼喂番鸭的工具清洗后用0.4%过氧乙酸水溶液充分浸泡2 h,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保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减少应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另外养殖场还需要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养殖管理模式,要逐渐改变传统落后的养殖理念,及时更新养殖设施,避免随意引种。确需引种的一定要落实严格的卫生检疫工作。新引进雏鸭应隔离养殖一段时间,确保健康之后才能够转入到养殖区集中养殖。患病鸭可皮下注射1.5 mL的雏鸭细小病毒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次/d,连续使用5 d为一个疗程。预防细菌感染可在饲料当中添加2万IU的丁胺卡那霉素粉剂,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利巴韦林可溶性粉剂,添加量为1 g/kg,连续使用1周。为了预防肝脏继续出现病变,还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生长素和鱼肝油。治疗时可联合中药进行抗病毒治疗。中药可选择连翘、板蓝根、蒲公英、荆芥、茵陈、防风,研磨成粉剂后,按2 g/kg饲料连续使用1周后,养殖场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6 小结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周期短,需要养殖户提高重视程度,认真做好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疾病的流行特点,并在疾病进入流行高发期之前,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只有构建综合防控措施,才能提高鸭群的抵抗力,减少病毒在家禽中的传播流行,提高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政富.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鉴别诊断及防制措施[J].中国家禽,1996(1):15-16.
[2] 韩甘刚.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防制对策[J].畜禽业,2017(3):10-11.
[3] 李康然,韦 平.番鸭细小病毒病的诊断[J].广西畜牧兽医,1995,11(4):8-9.
收稿日期:2020-05-10
作者简介:庞传威(1973-),男,广西平睦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09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