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0)4-0037-03
  鸭病毒性肝炎也称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影响雏鸭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是当前严重影响鸭业正常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是鸭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成员。目前已报道的鸭肝炎病毒有Ⅰ、Ⅱ、Ⅲ三个血清型:Ⅰ型鸭肝炎病毒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乃至世界各地鸭病毒性肝炎病例绝大多数为Ⅰ型鸭肝炎病毒,而且可能还有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Ⅱ型鸭肝炎病毒仅在1958年的英格兰某鸭场爆发,而且经过实验基本认为是星状病毒,此后及其他地区再无类似病例发生;Ⅲ型鸭肝炎病毒致病力差,临床上死亡率不超过30%,人工感染的死亡率更低,而且也仅在1969年美国纽约长岛地区有过报道。
  Ⅰ型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图1),临床上以10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但是入秋以后到来年春季是本病的高发期;本病发病急,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则可在鸭群中迅速傳播,致死率可达20%~60%以上,个别鸭群发病后致死率甚至可超过90%;人工感染时,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可短到24h,死亡多集中发生在24~96h。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鸭病毒性肝炎感染初期,病鸭仅表现精神呆滞,食欲减退,垂翅嗜眠,放牧饲养的鸭行动迟缓,跟不上大群运动速度;很快就出现蹲伏、侧卧,紧接着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头向后背弯曲,仰颈,两脚后蹬,有的在地上打转,10min到半小时左右就死去,死亡的病鸭呈角弓反张姿势(图2),临床上往往在尚未观察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就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死亡的鸭。
  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在于肝脏淤血肿大,见图3;表面有大量出血斑点,见图4;严重时呈刷状出血。
  3  诊断方法
  3.1  临床诊断  根据本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死亡呈角弓反张姿势等典型临床症状,结合剖检时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大量出血斑点等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
  3.2  实验室诊断
  3.2.1  病毒分离鉴定  取病死鸭的肝脏等病料,经剪碎、磨细、稀释、离心等无菌处理,经尿囊腔接种9~12日龄无母源抗体的鸭胚或鸡胚各0.1~0.2ml,鸭胚经48~96h后死亡,鸡胚死亡不稳定,一般在接种后96~162h死亡。这样经3~5次传代后仍可稳定的致死胚,也可进一步采用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进行病毒的进一步鉴定。
  3.2.2  血清学试验  挑选1~7日龄无母源抗体的雏鸭5~10只,平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经皮下注射1~2ml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24h后,两组同时接种经过无菌处理的病料悬液或分离到的病毒,注射抗体组80%~100%存活,而未免对照组80%~100%发病死亡,即可判定分离毒株为鸭肝炎病毒。
  3.3  鉴别诊断
  3.3.1  鸭瘟  各种日龄的鸭均可发病,3周龄以内的雏鸭虽发病但较少死亡;鸭瘟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食管、泄殖腔和眼睑粘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而鸭病毒性肝炎以肝肿、表面多量出血斑点为主要特征。
  3.3.2  鸭霍乱  各种日龄鸭均可发生,呈败血性经过,无神经症状,临床上多见于1月龄以上的鸭,3周龄内鸭少见发病;病鸭虽有肝脏肿大现象,但肝脏表面多见灰白色、针尖大坏死灶,另有心冠脂肪出血、心包积液及十二指肠粘膜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理变化,而鸭病毒性肝炎缺少这些病理变化;肝脏触片、心包液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巴氏杆菌,接种培养可分离到巴氏杆菌。
  3.3.3  鸭副伤寒  多见于2周龄内的鸭,临床上虽有神经症状,死前有抽搐、头向后仰等症状,但主要以严重下痢、眼睑水肿、鼻内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为主要特征。病例剖检时,也有肝肿,但表面及实质中有细小密集的灰白色坏死点,肠道内有糠麸样脱落物,肠道粘膜充血、出血,表面布满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点。
  3.3.4  雏鸭煤气中毒  煤气(一氧化碳)中毒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用煤取暖且鸭舍通风不良的情况下,且多见于夜间饲养管理人员犯困睡着的时候。主要表现是雏鸭成批量死亡,死前无任何疾病征兆,舍内煤气味浓重,漏气漏烟点死亡更多;剖检,发现病死鸭血凝不良。
  3.3.5  急性药物中毒  养鸭过程中要经常使用药物,由于某些养殖场(户)对药物性能不熟悉,偶尔出现用药不当或盲目加大使用剂量,导致用药量严重超标,极易导致鸭急性药物中毒而大批死亡。药物中毒鸭,死亡快,数量多,解剖时肝脏大部分有淤血,肠粘膜充血、出血,但一般肝表面没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特别是,药物中毒的鸭一般都有某些中毒药物的用药史。
  4  防治措施
  4.1  治疗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下列方法可以试用。
  4.1.1  高免血清治疗  利用当地本病康复鸭的特异性高免血清,给每只鸭肌注0.5~1.0mL,重病鸭间隔12~36h重复注射1次,可获得较高的有效保护率。
  4.1.2  卵黄控制疫情  取免疫母鸭新产的蛋,无菌室内操作,取出蛋黄,加入10倍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搅拌,每毫升稀释蛋黄中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 IU,搅拌均匀,给每只患病雏鸭肌注1.5~2.0mL,对初发病鸭群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重病鸭间隔12~36h也可重复注射1次。
  4.1.3  鸭病毒性肝炎精制蛋黄抗体(AV2111-30株)  皮下或肌内注射。感染发病的雏鸭,每只1.0~1.5mL。
  4.1.4  中药控制疫情  中药黄芩、黄连、黄白、连翘、金银花、茵陈、枳壳、甘草各20g;或用大青叶、板蓝根、黄芩、黄柏、茵陈、栀子、龙胆草、大黄、香薷各20g;也可用大青叶、板蓝根、紫草、枯矾、葛根、木贼草各20g、朱砂5g、甘草20g。分别加水500mL,煎熬到200mL,可供40~50只病鸭灌服,每天1次,连用3~5d,也能起到控制疫情的作用。
  4.2  预防
  4.2.1  平时免疫  雏鸭在1~3日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活疫苗(CH60株),按瓶签注明羽份,用生理盐水稀释,1~7日龄雏鸭腿部肌肉注射0.25mL(1羽份)(有母源抗体的雏鸭,最佳免疫时间为1日龄),3~5d产生部分免疫力,7d产生良好免疫力,免疫期为1个月以上;22~24周龄种鸭(产蛋前1周),腿部肌内注射1mL(1羽份),注射后14d其子代雏鸭可获得良好被动免疫保护,成年种鸭免疫期为6个月。
  4.2.2  紧急免疫预防  鸭病毒性肝炎精制蛋黄抗体(AV2111-30株)皮下或肌内注射(口服无效),1日龄雏鸭,每只0.5mL;2~5日龄雏鸭,每只0.5~0.8mL。注射本品后免疫保护期为5~7d,肉鸭可连续应用2~3次。应用蛋黄抗体后对鸭病毒性肝炎弱毒活疫苗有干扰作用,7d内不宜接种鸭病毒性肝炎弱毒活疫苗。
  4.2.3  严格消毒  严禁从病鸭场或孵化场购进雏鸭;饲养管理人员未经消毒,严禁随便入舍或串舍;场大门口、鸭舍门口设立消毒池或放置消毒草垫,定期更换消毒液;场区环境经常清理消毒;病死鸭严格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1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