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习作动机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立岗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的习作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述个人的独特感觉。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了帮助大家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些要求,特别是使低年级学生乐于习作,我想根据学习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及其弟子阿尼,列昂捷夫学术观点的体会,提出下述三项激发低年级学生习作动机的策略。
一、作文训练必须从写完整的文章开始
传统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不要求儿童独立地进行意思完整的表达。我提出的第一个策略正是想消除这一弊病,即作文的起步训练不是培养表达的个别技能,而是培养写完整文章的能力。一定会有人反对这种做法,他们会说:“想一下子就让儿童掌握作文的所有技能,这是不可能产生多大效果的,因为这样做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于这种批评意见,我想用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关于活动的理论来表达我的观点。
大家知道,列昂捷夫的理论有三个基本概念:活动、动作和操作。所谓活动不是指任意一种过程,而是指这样的过程:它所指向的东西(对象)始终就是激励主体从事这一项活动的东西(即活动的动机)。“活动的对象是活动的真正动机”,“活动的概念必须同动机的概念相联系”,“没有动机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所谓动作是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把服从关于应达成结果的观念的那种过程,即服从自觉目的的过程,叫做动作。”“正如动机的概念是与活动的概念相关联着的那样,目的的概念是与动作这一概念相关联着的。”列昂捷夫认为,动机和目的经常是不相符合的。例如,人的活动是由食物所激励的,食物就是这一活动的动机。但是。为了满足对食物的需要,人必须完成一些不是直接指向取得食物的动作。例如,这个人的目的是制造捕猎工具,不论他后来是自己使用他所制造的工具,或是把它转给别人并取得一部分共同捕获物――在这两种情况下,激励他进行活动的东西和他动作所指向的东西彼此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列昂捷夫指出:“实现活动的那些动作是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目的的。”动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向方面(应当达到的目的),二是操作方面(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目的)。所谓操作,就是实现动作的方式。“动作与目的相关联。操作与条件相关联。”
下面用列昂捷夫的理论来分析一下我的想法。让儿童一开始就写完整的文章,这是为了使儿童的书面语言活动产生动机,即让他们意识到作文是有实用价值的,它可以向别人传递一个完整的信息,或者表达自己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写作文的活动。又包含着两个基本动作――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动作。每个动作又包含着一系列的操作。当教师让儿童学写完整的文章时,作文活动中的各种操作都被激励起来,自发地进行着。但是其中有些操作立即遇到了困难,甚至停止进行。例如。儿童不懂得怎样给文章打标点符号。或者打得很不像样。即使是这样,这些操作仍然保持着动作的水平,即它们是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目的的。由于儿童具有强烈的动机去学习这些操作,所以当他们经过多次写文章的实践和教师的帮助,他们就能用比传统教学快得多的速度去学会这些操作。因此。我们从整体着手进行训练的做法,是符合心理学中关于活动的理论的。从局部着手进行训练的传统做法,是先提出目的,然后再在动机上去证实这个目的方面的行动。我们的做法则相反:要先形成动机,然后由动机的激励而指向动作的目的。列昂捷夫十分赞赏这种改变活动结构从而使儿童产生动机和兴趣的做法。他说:“要使某种东西使人感兴趣,一是要使一定的动机发生积极的作用,或重新形成一定的动机:二是要把相应的目的变为探求未知的动机。换句话说,要激起兴趣,用不着先指出目的,然后再在动机上去证实这个目的方面的行动。而是相反。要形成动机,以后便有可能在这种或那种物体内容中找出目的(通常是中间的与‘间接的’目的)。”
这里还要提一下,从整体着手进行训练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儿童形成学习书面语言的动机,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完整的作文能力。对儿童作文的整体训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目的是教会儿童构想童话、故事和叙述的内容,即让他们产生文章的初稿。在这个阶段要做的主要事情是让儿童在头脑中涌现作文的内容,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千万不要用书写和语法的规则去苛求他们的表达,否则不利于他们打开思路,解放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当儿童用草稿形式将文章的思想内容具体化后,训练进入第二阶段――文字修饰的阶段。第二阶段的目的是教会儿童用最恰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他们所构思的思想内容,写出前后一致、语气连贯、富有表现力的文章来。因此,第一阶段工作的对象是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工作的对象是文章的文字表达。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训练,儿童就能初步形成完整的作文能力,包括产生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二、作文起步训练的最好方法是语言创作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法的弊病之二,就是作文脱离儿童的生活,让儿童为作文而作文。
我认为儿童学习书面语言不能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只有把书面语言的学习置于交际活动中,儿童才能形成充分的学习动机。我提出的第二个策略所依据的。是维果茨基关于“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的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活动的本质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动物之间也有交往,但是它们不会运用语言。“不以语言或者其他某种信息和交际手段系统为中介的交际,正像在动物世界可以看到的那样,它是一种最原始的、范围最狭窄的交际。实际上这种通过表情活动进行的交际不配称作交际,把它称作感染更好。”他还认为。有意识地表达思想和体验的交际,必然要求一定的手段系统,即把所表达的内容列入已知现象群。这就是说,交际需要概括。而人的思维可以实现这种概括。“人所固有的高级心理交往形式有可能存在,只是由于人可以通过思维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儿童的作文必须以现实的交际活动作为背景。需要运用书面语言的交际活动很多,例如人们之间的书信活动、文艺创作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群众性的信息传播活动、管理活动等。但我认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最适宜的交际活动类型是语言创作活动,即写属于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童话、故事和小小说。对儿童来说,这样做既符合自己的天性,又可以用完整的文章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有利于他们形成学习书面语言的强烈动机。
三、作文的起步训练必须实行合作教学
传统小学作文教学法的弊病之三,就是让儿童在复现型的教学情境中学
写作文,即让他们在教师的支配下叙述别人的思想和文章。
我认为,既然作文教学的任务是让儿童畅所欲言地表达真情实感,写属于自己的、具有独创性的童话和故事,那么就应该向他们提供创造性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应该是专门组织起来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形式。我提出这第三个策略所依据的是维果茨基的这样一种思想:高级心理功能的发展。都是由外部的合作形式过渡到内部的功能形式。维果茨基说:“对高级功能发展的观察表明,每一种功能的形成都严格地服从于同一个规律,即这种心理功能在行为过程中出台两次。首先它表现为集体行为的功能,表现为合作和互助的形式,表现为社会适应的手段,也就是属于外现心理学的范畴。而后来它又表现为个人适应的手段,表现为行为的内部过程,也就是属于内省心理学的范畴,”
在构想合作教学的形式时,应首先要求改变传统的复现型教学中师生之间那种“权威一服从”的关系,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小应该站在一旁对学生指手画脚,而应该同他们一起写文章,一起修改文章、应该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亲密的朋友,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他们的行政首长、师生之间这种民主、和谐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书面语言的动机,有助于学生独立地形成各种作文的能力。其次,还应该改变传统的复现型教学中学生们“鲁滨逊式”的学习现象(即孤独地、互不联系地从事学习)。我主张在作文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互助小组,每组由3~5人组成;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儿童能迅速地听到同学们对自己学习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又反作用于他的作文活动,帮助他把童话和故事写得更好小组合作能够通过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将作文的智力技能逐步展开,这就有助于这些智力技能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心理活动转化。小组合作还能激发儿童的竞争心理,使他们的作文动机从个人认识活动的范畴,演变成满足社会需求活动的范畴,因而促使他们精神振奋地写好作文。
作者简介: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曾任上海师大教科所所长和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现任上海师大小学语文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小学语文专业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本)主编。主要论著有:《小学作文素描教学》《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验》《吴立岗作文教学研究文集》《小学作文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1999年荣获上海市教育“育才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7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