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兴四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问”。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各种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共同组成了课堂教学的问题环境。良好的问题环境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呢?笔者认为:问题的设置应把握好“五度”,即法度、信度、深度、梯度和密度。
一、遵循“法度”
所谓“法度”,就是以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核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明确提问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目标成为一切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把教学目标随着教学进程分解为若干个问题,力求使所设置的每个问题都具有明确的目标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确定的方向,使潜在的学习需要转化为活跃的学习动机,以问题为中心,释疑解惑,完成教学任务。杜绝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提问。
二、讲求“信度”
简单的提问,没有思维价值;空泛的提问,无法引起思考。这些都属于问题设置信度低或无信度的现象。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核心在于设疑,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起他们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因而科学的提问绝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所提问题的启发性可有可无;也不是简单地教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问题的设置要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要有顺向、横向思考的,又要有逆向、纵向思考的,启发学生讲求思维过程,从思维过程中引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其思维的积极性。
三、把握“深度”
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应进入到怎样的一个层面,达到怎样的一个高度,这就是“深度”的问题。问题设置难度过高,学生无从回答,过低又不能引发思考而有所领悟,这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并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设置的问题,宜让学生的思维强度出现在“临界状态”。如果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教师要交代必要的背景知识,切不可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实际水平,任意拔高或降低。
四、具有“梯度”
问题设置无疑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学生的基础和自身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问题的设置不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则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了”,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思维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智能状况和接受能力,设置不同要求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有的放矢进行提问,并选择多种方式启迪思维,实现因材施教,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五、讲究“密度”
课堂提问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不是惟一的教学手段,不少教师不顾教学情境的变化,一味牵强附会地套用提问方式,形成“满堂问”的弊病。殊不知繁琐的提问,不仅混淆了内容重点,模糊学生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弦”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以致心智无法承受,那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而问题要适量、适时。适量是指问题设置要力求少而精,问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关键处,问在知识的要点上;适时是指当学生“欲知”而“未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提出有一定针对性的问题,及时解惑。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问题设置的“五度”,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也是衡量语文课堂教学优劣的原则和标准。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重视对问题设置的研究,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作者单位:和县卜陈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1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