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过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的独到之处是独创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创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老师的质疑……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
1、创情设境,培养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课堂上,教师还要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和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直接情景气氛感染,把学生带入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使他们兴趣盎然,愉快地进行学习思考。教师应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授之以渔”,提高质疑水平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题、课文重点词句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读了这句子,你心中有疑问吗?”本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经老师这一提醒,学生沉思片刻,疑问产生了:抽出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抽出”而不用“长出”?
二、激活想像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儿童想像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关节点作为启发想像的发散点,定能帮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像,又通过想像进一步理解课文,培养思维能力。引发想像,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如教学《荷花》一文第四节,讲了我变成一朵白荷花以后面前的变化。其中有“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晨飞行的快乐。“想象蜻蜓会怎么说?小鱼梦见了什么?又会怎么说?我听了以后又会怎么样?当然还可根据文章的中心或文章的结尾来引发想像。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方法。
三、摆脱求同思想的束缚,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要想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必须率先走出求同的圆圈――摆脱《教参》等教辅资料的束缚,从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入手。比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懂得:“公鸡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都不理自己,认识到‘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还要看它能不能帮人们做事’”,就戛然而止。虽然答案是正确的,学习目的也已达到,但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在了一个圆圈内。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公鸡改错之后,啄木鸟、蜜蜂、青蛙会不会理它,态度会不会改变?其思考的结果会是多向的:或它们成了好朋友,或成了竞争对手,或啄木鸟、蜜蜂、青蛙成了公鸡的帮助对象……像这样引导学生由果导因,从发展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显然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研究、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性思维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9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