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对话教育范式的评价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通过师生对话不仅实现了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实现道德观念、人生价值以及情感的传递,在对话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引领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养成。因此对话教学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对话教育范式的应用,也要关注其教学评价方式。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探讨对话教学在课堂中应用形式,研究对话教学评价方式。
【关键词】对话教学 教育范式 教育评价 道德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9.157
对话理论是由巴赫金(M.M.Bakhtin)提出的,随着理论的不断丰富,在教育领域中也逐步推广开来。对话理论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上。对话教学为小学教育揭开新的篇章,引领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对话教学范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收获良好成效,甚至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小学道法课堂呼吁对话式教学,以学生人格整体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道德自律性为归宿的一种实践探索。”[1]具体实施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对话模式。
(一)文本对话教育范式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在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培养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载体。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学生借助视觉、听觉、触觉,与教材中的文字、符号、图像等进行对话,探究未知世界,实现知识建构。
(二)他人对话教育范式
他人对话教育范式,主要有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亲子对话等形式,通过人与人的互动交流,形成教育机制。师生对话是开展教学的主要形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采用对话教学是师生之间精神上的互动与交流。生生对话是对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一种补充,是宽松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自主交流与自我展示,最终实现共同提高。而亲子对话则引导学生与父母开展亲情对话,从小培养、建立他们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感。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父母的难处》一课,课前布置学生采访父母,初步了解父母与自己有关的各种难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从而使学生形成孝敬家长及与家长分忧的思想。
(三)情境对话教育范式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灵活地将教材知识和课堂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如在三年级上册《感恩父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父母的爱,从一则招聘启事入手,感知父母一直无私地为我们奉献,接着再现父母为我们洗衣、做饭等的生活情境,最后围绕“被父母打”展开话题讨论,感受付出是一种爱,严厉也是一种爱。在交流中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愿意为父母献上自己一份小小的爱意。
二、对话教育范式的评价
(一)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中,不采用传统笔试的方式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为切实评价教学质量,为后续对话教学开展提供参考,在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增加教学评价主体,一是将任课教师、班主任评价作为重要部分,学生自评与互评作为参考,同时引进家长评价。“在多元一体教学评价之中,更好衡量学生思想品德情况,制定针对性策略,同时自评与互评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为下一步对话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参考。”[2]
(二)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道德与法治》对话教学评价中,评价内容不但关注文本中的知识与能力部分,也同样关注知识系统之外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比如学生个体的思辨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思想素质的发展,以满足当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在对话教学评价中要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评价对象内在的不平衡性,以分层化的标准进行评判,只有这样,才能在个体发展独特性的基础上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从而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三)评价方式的过程化
对话教学是一种过程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在活动持续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构建。所以对话教学模式评价中,要突出这种过程性。可以为学生创建成长档案、成长日记、个案记载等,在长期的教学中观察学生行为并将之作为评价内容,进而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这种评价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对话教育效果的评价检测
“品德学科教学中对话教育效果检测分三个层面:一是课堂教学优质化层面;二是学生个体行为习得的层面;三是班级集体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的层面。”[3]
(一)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检测
一堂优质的品德课不是看课堂的热闹和顺畅,而是应使师生在各自情感领域获得人格发展的喜悦,以及学生道德行为的达成度。评价要从课堂教学的外部转向内部。教师和学生均是评课的主体,应把教师和学生的認知、情感和态度的自我评价作为评价依据。
(二)学生习得行为的检测
道法课堂强调学生的“明理践行”,侧重检测生活情境和学生行为是否一致,检测学生道德行为是否具有自律性。例如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学生知道规则,但受家长和社会上“中国式过马路”的影响,而不去执行。学生的行为检测应将“一课一得”和“习惯培养”结合起来。
(三)班级道德规范共同体的检测
对话教育是手段,建设一个道德规范共同体是目的。班级道德规范的检测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个体行为平均水平,作为学生层面检测的总结分析。二是班级集体的道德约束力,也就是学生对道德规范共同体归属感。
在平等对话教学范式下,教师、学生和教材都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借助对话教学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养成。本文研究中从分析对话教学类型入手,主要讨论了对话教育范式评价方式方法,希望研究能够促进对话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妮娜.对话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81.
[2]朱思瑶.对话教学的“三观”及实施条件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7(24):1-3.
[3]潘娜.对话教育理念下的小学品德教学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80-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4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