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牧区寄宿制小学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现状及成因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牧区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来住校,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鼓励和关爱。遇到问题,无人倾诉;心里苦闷,无处发泄;极易产生心理困扰,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促进寄宿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寄宿生;人际交往问题;团体沙盘游戏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地处牧区,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因地域辽阔、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等条件制约使好多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住校,学校寄宿生数量有增无减,这些寄宿生在低龄阶段就离开父母,因情感缺失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尤为突出。
  一、寄宿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心爱护、情感的交流安慰是不可缺少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也是与生俱来的。寄宿生在低龄阶段就离开父母,与父母的情感交流被过早地隔断这很容易造成寄宿生情感的空白,成为没有家庭观、同情心、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孤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长辈的关怀爱护、情感交流是必需的,对父母的依赖是一种天性,也是维系父母与孩子的天然纽带。进入学校寄宿后,学生与父母长期不见面,缺乏情感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了解,缺乏情感沟通,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交流障碍、隔阂、家庭情感纽带破裂。家庭情感的空白易使孩子变得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匮乏。在寄宿学校中,学生处在宿舍和班级的群体之中,生活、学习基本上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此应要求寄宿生融入集体中去。但是对新同学、新老师、新学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和无措感,容易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寄宿生陷入孤单、不合群的困境。
  另外,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在寄宿生活中难免与同学产生摩擦,怎样有效处理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与同学和谐相处也是寄宿生经常面对的问题。
  二、寄宿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探究
  形成寄宿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寄宿生活的不适应。学生突然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亲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表现出与寄宿环境和纪律不相符合,也表现为孤独、羞怯、缺乏安全感,导致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严重的会发展为对寄宿生活的恐惧,害怕寄宿,拒绝寄宿。寄宿初期,有两个一年级的孩子每当家长来校看望,他们都哭着闹着要跟父母回家去,有时要影响好几节课。二是沟通交流减少给寄宿孩子心理带来压力。亲情是每个学生最直接的情感源泉和最强的情感动力。学生年龄越小,对它的依恋越大。离开父母的孩子,无人倾诉,无处发泄,缺乏鼓励和安抚,遇事无适合的人交谈,感到无助的压力,表现出紧张、害怕、心神不定、烦躁等。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情绪,会抑制自信心,增强心理负担,束缚自己的手脚,这种情况下不仅学习活动效率低,而且易出事故。三是家庭教养方式不當,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事事由父母照料,任何要求父母都尽力满足,在与人交往中总想表现出自己的优越,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这样势必引起同学的反感,将其孤立起来。有些孩子生性胆小,总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变得敏感自卑,忧郁孤僻,久而久之出现处处退缩,不敢与人交往的现象。另外由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与子女长期分开,孩子会产生“分离性焦虑”,反复如此,孩子易出现情感情绪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性格内向或软弱的同学在寄宿学校的学习、活动或生活的竞争中,由于没有亲人及时的支持鼓励很容易产生自卑,形成软弱的个性。觉得学校缺乏吸引力,处事消极,不愿与老师同学交往只想回家。
  促进寄宿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学校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怎样帮助寄宿生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陶勑恒.小学生心理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
  [2]魏加宝.对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6):28.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沙盘游戏’在牧区小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实践研究”,编号GS[2017]GHB3328研究成果。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6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