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小刚

  【摘 要】问题意识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对学生予以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意识;教学策略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问题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解疑,培养其问题意识,激发其创新思维。
   一、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预习环节,因为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网络、字典等对课文自行掌握,能够锻炼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会产生大量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利用各种工具查找答案,在对课文进行提前预习后,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还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提问,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之前,学生通过字典能够对两则寓言有基本的认识,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对其中的寓意有更深层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那些成绩差或比较内向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技巧地提出问题,教师可先提出比较有见解的问题,如课文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有所启发,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问题。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比如,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善传统课堂中枯燥沉闷的现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提问的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还要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活跃课堂。比如,在學习《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学生心里会存在以下问题:羊皮筏是如何发明出来的?羊皮筏能够在黄河激流中漂流的原理是什么?人们是靠着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其养成合作的习惯,正确找到解疑技巧。
   三、设置悬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正可谓“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因循守旧,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课,走“分析段落大意,抓取主要内容,寻找中心思想”的老路子,就会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概括教学内容,拈精摘要,提纲挈领,在教学语文时设下重重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便能激起学生质疑、解惑的强烈心理。例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就给出三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大自然真的有文字吗?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在大自然中我们能找到一些文字吗?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产生了许多困惑,这时便是最佳的教学时机,借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有效地推进了本课的教学。又如,在教《嫩绿的芽儿》时,我画了芽儿,花儿,果儿,问他们这些画的漂亮吗?有学生说漂亮,有学生说不漂亮。我让他们阐述自己的看法。说不漂亮的学生认为:颜色都是一样的,没有能显示出各自的特征。那应该给它们绘上什么颜色呢?他们有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聪明的学生从诗当中找到了答案:分别是嫩绿、淡白、深红。“为什么不用其他颜色呢?”我有追问道。他们开始思考这三种颜色的象征意义。这样一来,这首诗就很轻松地被他们攻克了。
   四、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中,既有内在因素又存在外在因素。儿童由于年龄尚小,知识水平尚缺还不会独立发现问题,教师应避免给学生提供过多的现成答案,而应在上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于无形中产生学习兴趣,跟随教师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思考,做到全身心投入。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例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开课伊始,有这样一个片段: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一边欣赏梅兰芳演出剧照,一边听录音《霸王别姬》中梅兰芳的唱段。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代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听了梅兰芳的这段京戏,请再读课题,想一想,你的脑海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承接教师创设的这样一个质疑的情境,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触发了,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梅兰芳为什么要学唱戏?”“梅兰芳怎么学戏的?”“梅兰芳学戏的结果怎样?”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想寻求问题的答案,自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引导学生在疑问中产生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会引出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新课改提倡 “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会问的习惯。我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一个学生突然发问:“他怎么不用其他物体支起炸药包呢?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这个问题着实令我吃了一惊,有点措手不及。但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当场表扬他敢于对课文的主人公生发质疑。于是,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回想:“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们是怎么做的?”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正是他们做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所以他们才称得上是英雄。”
   六、恰当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我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评价方向,善待孩子的提问,使孩子在得到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增强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地提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知道,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乐于并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表达自己积极的反应,不可一味地光说好,具体好在哪里要指出来,如“你的想法真的很奇妙,它对我很有帮助”“从你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个方面对我们很重要”等。也可以利用一些鼓励的方式,如鼓掌、伸出大拇指,做一些鼓励的手势等。记得我们班有一位说话口齿不清的同学,平时由于害怕同学笑话,所以上课总是不发言,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他向同桌表达了想说的欲望,而他的同桌也悄悄地告诉了我,我及时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他的发音听起来很费力,但同学们还是很认真地听完他精彩的发言,我带头鼓掌说:“你的进步真大!”此后这个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都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被动性地接受,缺少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答案的环节,学生没有养成问题意识。而语文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果,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就需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参考文献】
   [1]朱长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先从教师做起[J].吉林教育,2012(09)
   [2]徐英,史亚利.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4(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