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国家开始注重义务教育,并提出了以素质理念为指导的全新革新目标,初中教育在教育活动规划开展方面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本位的核心地位,并积极改进现有的授课模式,努力构建一种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助力高效课堂合理构建。而小组合作是一种全新的授课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生本思想,将其应用到数学课的教学当中,能够呈现出十分突出的效果。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教法在数学课上的应用举措展开适当的讨论,希望能够为促进数学课教學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一、 前言
新课改针对数学课教学提出新标准,在初中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核心地位的有效发挥,采取有效策略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形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而小组合作作为素质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全新授课模式,教师在进行数学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贯彻这一模式,能够让数学课呈现出全新的形态面貌,也能够有效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让学生在对待数学课保持强烈认可情绪的状态下,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根据课改需求就数学课的合作教学体系进行适当的优化处理,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二、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分析
(一) 提高课堂参与性
参与性是素质课改环境下针对课堂教学质量所提出的重要评定标准,同时也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数学课上,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授课活动,能够为学生自主参与课程探索提供更加广泛的空间,也能够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由性。促使学生在小组的氛围下通过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正确的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加深对基础知识要领和解题技巧的掌握,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的突出。
(二) 培养团队配合素质
在素质课改的环境下,初中教育需要注重德智一体化的合理建设,既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同时也要侧重于德育活动的有效渗透和开展。而小组合作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举措,将其应用在数学课堂上,能够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内部成员密切配合,以及有效沟通的过程中对团队配合的核心思想加深理解,全面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度,对于提高班级内部成员之间的整体凝聚力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可见,在数学课的教学规划领域,小组合作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对此,教师需要形成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形态进行调整。
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分析
(一) 科学分配小组
执行小组合作教学的前提基础是要根据班级中的学生情况,做好科学的分组。一般来讲,在分组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即要对班级的学情信息进行全面调研,形成系统、准确的认知,从而为后续分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教师可以通过随堂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考查,或者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在师生互动和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待数学课的态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阻碍,综合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之后,明确具体的分组原则,通常情况下教师需要贯彻均衡的原则,将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均衡分配到各个小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保证各个小组的探究实力相当,提高小组合作的执行性。比如说,教师可以从基础概念、解题思维、计算能力、动手操作等各个方面进行素质考核。
(二) 明确探究目标
在小组分配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做好目标的精准定位。在此之前,教师需要做好教材的深入发掘,在阅读和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建设需求进行明确,以便可以围绕正确的目标导向,对课程进行优化设置,同时也能够为小组合作活动的规范性开展提供良好的方向导向。比如说,教师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即“1. 对具体的数学概念进行掌握。2. 明确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定理的使用技巧和方法。3. 结合实际问题找出数量相等的关系,列方程式并解题。”确定具体目标既能够为教师规划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从而保证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三) 构建问题情境
在目标确定之后,为了让学生产生对课程的探索兴趣,同时也为了更好的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需要做好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构建良好的学习条件,也能够在具体问题的导向下,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思路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学生的课程学习更加规范。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正数和负数”时,教师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在此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如“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数字在生活中所发挥的意义,比如说,这个墙的高度是15米,但是生活中还有一种类型的数字,比如说今天的最低气温是-12℃,那么大家知道-12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数字?”之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就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回顾和分析,思考相关的数字,如“某企业一日的盈利为-500元”等,并引导学生围绕正负数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尝试着利用画数轴的方法自主总结规律。
(四) 丰富讨论活动
在数学课上,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本构建丰富的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更加广泛的空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性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动性。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相关的教材内容提出探究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通过思维的发散以及思路的整合,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规律进行综合性的探讨。比如说,教师在讲解“一次函数”时,则可以合理地设置问题,如“一次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区间有着怎样的规律?”之后,学生在小组内部设置具体的函数模型,并绘制函数图像。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动,总结具体的函数规律。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合理的设置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具体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则可以引导学生在组内结合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了解,进行图形创新与创作,并在组内探讨该图形的具体判定规律。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建设需求落实任务驱动,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深入探究提供良好的载体支撑。教师将课程与现实生活建立有效联系,并明确具体的实践主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课外实践调研与体验。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数据的搜集与统计”进行生活数据自主调研,并利用自身对于统计图表的掌握,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3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