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有效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课堂及课后的各项活动逐渐丰富起来,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汇报展示……在看似热闹精彩、紧凑有序的课堂内外,似乎只有完美的预设,没有精彩的生成。化学有效教学需要“活起来”,也需要“静下来”。引导学生对化学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对化学知识框架进行整体建构,促使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化学思辨意识的发展。
  怎样才能开展有效化学教学呢?笔者认为,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促进思维发展、加强知识构建的教学工具,有利于知识结构层次化、网络化、系统化,帮助老师、学生发展清晰的知识框架,建构完整的化学观。
  现就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盐复习课》为例,对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有效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加以说明。
  1.教学目标
  (1)区别典型的酸、碱、盐及氧化物,会使用强酸、强碱。(2)设计物质制备的方法,归纳共性,建构模型。(3)实验探究鉴别物质,提炼检验物质的一般思路及方法,理解酸、碱、盐的个性,从化学角度认识物质世界。
  2.教学流程图
  3.教学过程
  (1)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形成化学观念
  教师展示实物“元素花瓶”并引导学生思考:利用花瓶内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化合物,并把组成的物质进行分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交流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即时评价,并从花瓶里取出自己亲手折的彩色纸花,送给勇于表达、积极分享的同学。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再次巩固化学中的重要思想——分类观。
  (2)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形成多元评价
  学生在课前绘制思维导图,课堂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中知识衔接是否恰当、逻辑线条是否清晰,展示同学的语言是否准确精炼等进行多元评价,在思维的碰撞中,建立酸、碱、盐知识的初步框架。
  (3)设计制备物質的方法,梳理“共性”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归纳法,包括肯定、否定和比较三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设计制备MgCl2、CaCO3的方法,并找出酸、碱、盐各类物质之间的“共性”。学生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编码检索大脑已有知识,提取加工相关信息。交流讨论中,学生经历归纳法的三阶段,对酸、碱、盐的模型再次构建。
  设置趣味巩固环节——稀盐酸“走迷宫”,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灵活巩固酸、碱、盐这三类物质的共性。
  (4)实验鉴别无色溶液,总结思路方法
  教师精心设计实验: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透明溶液,溶质可能为Na2CO3、Na2SO4、NaCl、NaOH其中的一种,请选用以下试剂:BaCl2溶液、稀HCl、酚酞、稀HNO3进行鉴别,并借助思维导图设计并记录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鉴别物质的一般思路及方法:利用物质构成的不同部分进行鉴别。因此,可先利用酚酞来检验溶液是否呈碱性,也可先利用氯化钡检验是否有CO32-或SO42-。带领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既有规律性,也有多样性。例如,不同种类的酸中,相同的H+决定了酸的共同性质,不同部分体现了化学性质的差异性。这也反映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学科思想。
  (5)个性作业联系生活,体现化学学科价值
  人类的发展与化学发展息息相关。布置个性化作业,查阅化学合成方面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一份小科普,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取向。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将思维导图可视化的工具,而且还是基于思维的一种思想方法。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帮助学生将纵横交叉、零碎易忘的化学知识逐步构建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的立体交叉结构。
  以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工具,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与反射,在强烈感官刺激的带动下,实现大脑思维运作模式的优化,形成有效的方法观、思维观。但是思维导图并不适用于每一个知识内容,绝对不能迷恋思维导图,要科学地运用思维导图,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钱昭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