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挖掘互动资源 生成精彩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尤金田

  摘 要:福建省南安市小学数学“团队·互动”教学策略以综合性的改革方式追求课堂高效的理想目标:让每一个学生焕发学习活力,让每一位教师迸发创造激情,让每一节课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互动交流”是“团队·互动”教学策略的主要环节之一。笔者从四方面:一、 耐心倾听,润物无声;二、 激活思维,促进体验;三、 构建联系,顺学而导;四、 梳理提升,夯实素养进行阐述。并追根溯源,认为教师应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还给学生互动交流的时空,及时挖掘学生团队互动交流时生成的资源,激活课堂氛围,生成精彩课堂。
  关键词:挖掘;互动资源;生成;精彩课堂
  南安市2016年以来创建以“团队·互动”教学策略研究为主线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小学数学“团队·互动”教学策略以综合性的改革方式追求课堂高效的理想目标:让每一个学生焕发学习活力,让每一位教师迸发创造激情,让每一节课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互动交流”是“团队·互动”教学策略的主要环节之一。因此,教师应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还给学生互动交流的时空,及时挖掘学生团队互动交流时生成的资源,激活课堂氛围,生成精彩课堂。
  一、 耐心倾听,润物无声
  学生团队互动展学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碰撞中共同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互动交流的实效性,自然化解学生不同的想法,达到了润物无声,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案例:《圆》的复习课
  ……
  (一个学习团队上台汇报)
  队长:大家好,我们是奋斗团队。我来讲解第一题: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高6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圆的面积。这题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米,我们知道圆转化成的平行四边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列式:3.14×62=113.04(平方米)。大家同意我的做法吗?
  队员2: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8分米,求圆的周长。圆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多了两条半径,一共多了8分米,我们先求出圆的半径:8÷2=4(分米),然后求圆的周长:3.14×4×2=25.12(分米),大家同意吗?
  队员3:一个圆形垫片,沿圆心到圆周(半径)剪开,拼成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31.4厘米,求圆的半径。大家知道三角形的底等于什么吗?因为三角形的底就是圆的周长,我们先求出圆的直径,再除以2就可以得到圆的半径。列式:31.4÷3.14÷2=5(厘米)。大家跟我做法一样吗?
  队员4:一个圆形垫片,沿直径剪开,得到两个近似三角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42厘米,求圆的直径。因为三角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圆周长的一半,也就是9.42厘米,所以9.42×2=18.84,18.84÷3.14=6,和我一样的同学举手?接下来请队长总结。
  队长:大家有什么补充吗?
  生1:第二题,可以直接8×3.14=25.12,因为队员2刚刚说过,多出来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两条半径就是一条直径,所以8×3.14就是圆的周长。
  生2:第一题只能分成8份吗?
  队长:不一定,若干份不一定是8份,可以是100份,80份,都可以。
  队长: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
  这样教学,学生小团队上台展学交流,教师站在C位(教室的角落),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补充质疑。不管是台上的小团队,还是台下的同学,都充满自信,智慧的火花在分享中迸射,学生的不同意见在交流中碰撞,新的知识和方法润物无声般地沁入学生的心田。教师的无声凸显出以生为本,学生的掷地有声显现了新课堂姿态。
  二、 激活思维,促进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学生团队互动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团队成员的思维状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敏锐地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并进行合理、有效的挖掘,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形成焕发生命灵性和魅力的创造过程。
  案例:《公顷,平方千米》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面积单位,你想到的单位是1()什么?填单位并举例说明。
  生:我想到的是1平方米。
  师:有多大?用手比一下。或看看其他地方有没有1平方米的?
  生:1平方米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师:比一下,哪里有1平方米?
  生:天花板4块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师:4块,你用手去比一下。(生比划)
  生:1平方厘米,差不多数学本前面的小格子再多一点。
  师:身体的哪个部位是1平方厘米?
  生:指甲盖。
  师:大家把大拇指的指甲盖摸一摸,大概多少?
  生:1平方厘米。
  师:那你还想到什么?
  生:我还想到了1平方分米,大概有一个开关板面的面积。
  师:用身体的什么部位可以来表示1平方分米。大家直接说(生说:手掌),摸一摸手掌面。
  師:(拿出一张卡纸)这是1平方米,大家用手比一比。(学生伸出手比划)怎样?大不大?
  生:大。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这里(课件出示泉州东湖公园俯瞰图),这是哪里啊?
  生:泉州东湖公园。
  师:泉州市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是从上空俯瞰东湖公园美丽的风景,你们看泉州东湖公园是不是比1平方米小?1平方米都把它遮住了。(生摇头)哦,它是按地图给它缩小了。老师也想把1平方米缩小到按这幅地图的比例,大家请看。(课件展示1平方米缩小到地图上)找到它在哪里吗?(生找不到)1平方米现在大吗?   生:太小了。
  师:如果东湖公园用平方米做单位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对,不合适,老师介绍给大家一位新的朋友,叫做公顷。
  ……
  这样教学从度量长度出发,学生在度量中感受面积的大小,课堂上让学生举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在生活中的模型,学生感受到实际的1平方米大,接着创设实际1平方米比地图上的东湖公园还大的矛盾情境,然后把1平方米按东湖公园地图比例缩小,学生都觉得1平方米太小太小了,利用视觉冲突,产生学习“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验极其深刻,有效激活探究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三、 构建联系,顺学而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教师要整体把握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构建新知的知识和方法结构,使学生明晰学习起点,顺学而导,让智慧的数学课堂在学生发展中动态生成。
  案例:《需要多少钱》
  ……
  师:同学们再请看,这次大家要睁大眼睛看看我们数学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动态演示)
  师:几根小棒?(出示1捆,2根单根)
  生:12根。
  (再出示1捆,2根單根)
  生:12根。
  生:1捆就是1个十,1捆又2根就是12根。
  师:注意看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演示整捆的小棒散开与2根单根合并成12根)
  师:几根?
  生:12根。
  (再演示)
  生:12根,12根。
  师:注意看,小棒变成什么?
  生:点子。
  师:几个点?
  生:12个点。
  师:1根小棒变成1个点,是不是?(所有的小棒都变成点)
  师:一共有几个点?
  生:36个点。
  师:这从数学上叫作点子图,点子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淘气就是用点子图的方法,同学们请看!(张贴点子图在黑板上)
  师:淘气把点子图分成几部分?
  生:2部分。
  师:淘气是怎么想的?请小组讨论。(小组讨论)
  师:谁来回答呢?
  生1:淘气把12分成6和6,左边3个6等于18,另外3个6也等于18,18+18=36。
  生2:2部分。左边是3×6,右边是3×6。
  ……
  这样教学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年龄特征,巧妙建构点子图和小棒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观察比较,互动交流中非常清楚地理解了点子图的由来和所表示的算理,化抽象为具象,水到渠成地建构“两位数乘一位数”算理,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四、 梳理提升,夯实素养
  学生团队上台互动交流后不能虎头蛇尾,教师要善于梳理提升,捕捉学生交流中的生成点,凸显交流中的亮点,辨析交流中的疑难点,改正交流中的错误点,有效利用学生资源,构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夯实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案例:《百分数的应用(一)》
  [课前自学:有45立方米的水,结成冰后体积约为50立方米。问题1.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几分之几?问题2.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几分之几?]
  [例题:有45立方米的水,结成冰后体积约为50立方米。例1.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例2.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百分之几?]
  ……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这两个例题,你觉得和课前的分数问题,方法一样吗?
  生1:列的算式一样。
  生:得数不一样。
  师:课前分数问题的得数写成什么?
  生:分数或整数。
  师:而例题呢?
  生:百分数。
  师:计算的方法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来说一说,像解决这类分数、百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们要先找标准量。
  师:标准量也叫基准量,再找什么?
  生:比较量。
  师:第一题标准量是什么呢?
  生:水的体积。
  师:比较量谁来说?
  生: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部分。
  师:第二题,比较量是什么?
  生: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少的部分的百分之几。
  师生小结:这种题目,要先想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几倍、百分之几,先确定标准量,再找出比较量,然后用除法计算,我们可以画出线段图分析解决问题。
  ……
  这样教学,精彩的生成在课堂中涌动。教师通过课前学生自学的分数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同类百分数问题,并在分析比较、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建构分数和百分数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提升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团队·互动”实验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教材,把准学情,挖掘课堂小团队互动展学的生成资源,顺应学生思维,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资源的关系,灵活调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动人场面,从而生成精彩课堂。
  作者简介:尤金田,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6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