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导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程秀敏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整体背景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虽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由于很多教师对思维导图不够重视,相关教学经验也有所不足,因此其实际应用效果并未能够得到预期。为此,本文从语文阅读教学的视角出发,对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围绕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导图;阅读文本
  人类的思维模式通常都是以放射性思维为主导,在面对一些较为抽象的事物时,如果不能够找到体现事物本质的关键点,那么在理解该事物时就会显得比较困难,而思维导图则恰恰可以将人的放射性思维以图画形式呈现出来,对复杂事物的中心点与分支、延伸思路进行明确,从而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思路来准确理解事物本质。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对于抽象性语文阅读文本的理解很有帮助,而针对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也同样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 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文并重的思维工具,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够通过层级图来将阅读文本各级主题间的关系明确下来,同时还可以在图中突出阅读文本主题关键词、节点等重点内容,学生在观看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从某一点出发逐渐展开思维延伸,明确课文重点内容,并按照思维导图的线路来建立记忆链接,完成从一点向多点的延伸思考。这种思考探究方式是典型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如果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来理解阅读文本内容,那么其发散思维也能够随之得到锻炼,这对于学生提升语文学科能力素养发展很有帮助。
  (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受新课程改革影响,当前各学科、各阶段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这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其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素养发展,但却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思維导图的应用,则恰恰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主要是由于思维导图以大脑自然思考方式为基础,能够引导人思考而非直接告知人探究思路,具有着很强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只要掌握了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那么无论面对何种问题,都可以结合自身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来对事物本质进行深刻认知,而这正是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的直观体现。
  (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以文字为主的阅读文本,即便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存在一定的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同样很难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如果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缺乏兴趣,那么其学习热情的下降更是会十分明显。而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教师却可以将课程知识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或是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文本内容来绘制思维导图,这种新奇的阅读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积极投入到对思维导图的观看或绘制中来,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对于阅读文本的学习热情也恰恰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
  二、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在学生个体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学生无法准确理解阅读文本内容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上针对部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教学时间则会有所不足。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发挥思维导图在思维引导方面的作用,在课前绘制以课文结构、内容为主的思维导图,将课文的主要人物、人物关系、情节发展脉络等主要信息明确下来,之后提前分发给学生,鼓励其借助思维导图来完成对课文的预习。这样学生能够提前对课文内容拥有基本的了解,对于文章思路也产生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在深入理解课文时,自然就会更加轻松,这对于学生学习自信建立以及课堂效率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如果学生仅在上课时对课文进行简单阅读,那么即便教师能够围绕文章内容展开详细的解读,学生也很难理解到文中“悲剧”的伟大之处,并准确把握到作者批判斯科特一行人悲观精神的文章核心思想。但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前将斯科特等一行人清晨出发前往南极点、即将到达目的地、发现其他探险队已经到达过南极、面临死亡、骄傲的死去等情节发展脉络制作成思维导图,并理清斯科特探险队与阿蒙森探险队之间的关系,那么学生就能够在课前对文章内容形成清晰的认知,教师在课上只需引导学生思考“斯科特探险队发现阿蒙森探险队已经捷足先登时的心情?”“斯科特等人为何最终决定骄傲的迎接死亡?”等问题,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把握到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理顺文中核心知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本都是围绕阅读文本展开,由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阅读文本的过程,完成对各个知识点的学习,这样的知识学习方式虽然更加系统,但由于课文中的知识点分布比较零散,有些甚至需要教师根据文中某个知识点展开拓展延伸,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同样很难对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对此教师还需在课上带领学生对文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回顾,并将其绘制成思维导图,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记忆,这样学生在面对图文结合的思维导图时,会感到比较新奇、有趣,而对于知识点与知识点间关系的记忆,自然也会变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一篇散文时,学生对于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接触较少,对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也并不清楚,这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各类文学体裁绘制思维导图,将“文学体裁”作为中心图,逐步引出“散文、小说、诗歌、寓言”等一级分支,而对于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则可以作为二级分支进行延伸,由于思维导图的层次十分清晰,因此学生完全可以按照思维导图的思路进行知识点分类记忆,而其记忆效率也会随之大大提升。
  (三)课上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教师对学生思考探究的引导,在解读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在做出思维导图绘制示范后,鼓励学生以合作探究或自主探究的方式来绘制思维导图,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解读课文、理顺课文结构内容的过程,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学习《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时,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较多,且人物关系并不明确,学生读起来可能会感到比较混乱,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完成预习后,围绕课文中人物关系来绘制思维导图,之后在课上带领大家再次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将正确的人物关系确定下来并加以解释,这样即便文中人物较多,学生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来明确不同人物间关系,并借此对文中对话内容进行理解。   (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即便教师能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有效总结,也无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随着知识点的不断累积,如果学生无法将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起来,那么就很容易陷入“边学边忘”的状态中。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还可以从每学期或每一章节结束后的复习阶段入手,利用思维导图来对本阶段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明确下来,这样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的脑海中能够形成一个具象的知识结构图,零散的知识点也会随之被串联起来,而这种串联知识的结构图,则正是构建系统化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包括《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饮酒(其五)》《春望》《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多篇古文、古诗词,虽然这些古文、诗词的文学文体不同,但却都具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在复习阶段对古文、诗词的出处及作者所处年代进行整理归纳,并将这些基本信息与其文学文体联系起来,适当加以延伸,使学生能够对诗、词、纪传体史书、诸子散文等中国古代各种文体裁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进而为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五)写作技巧全面解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对文章思想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同时也要带领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技巧,以帮助其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而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则恰恰可以对阅读文本的写作思路进行直观解析,并为教师的写作技巧教学提供重要帮助。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对文章特点展开分析,并尝试总结文章各段都主要写了什么,最后在带领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将“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这一写作思路明确呈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了解到说明文结构清晰、思路明确的特点,在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时,自然也就会更加规范。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对于發散性思维的直观呈现与引导虽然能够给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帮助,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发散思维均得到有效发展,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实现对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教师仍需在课前预习引导、课上知识整合、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等方面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祖瑞敏.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20(5):169.
  [2]许春芳.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19(11):77-78.
  [3]李虹慧.思维导图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J].中外交流,2019,26(35):348.
  [4]颜红燕.理清,诗意重: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9(7):148-149.
  作者简介:
  程秀敏,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竹岐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8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