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三城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新课程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像以往那样,而是一种教师生命主体与学生生命主体共同建构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其内涵,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教育是师生生命共在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会经历许多共同的事件,参与许多共同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这一共在的时间里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摄养。生命理论认为,教学要走进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把时间排除在意识之外,甚至可以说,教学就是师生共同忘记时间的过程。正是有着这样一段共同的时间经历,使师生关系格外受到人们的珍惜与尊重。
师生生命在一个其在的时间里相互沟通、相互交融和相互摄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事件的增加,师生的生命也随之增长。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互动、对话,交织、融会在一起,共同创造生命的财富,实现着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摄养与创造。教师的生命经历与学生的生命体验都融会到当下一刻的时间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无法分出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完全沉浸在主体间的交流与沟通之中。在这一刻师生已经完全将时间排斥在意识之外,忘记了时间的存在。生命理论认为,教学要走进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把时间排除在意识之外,甚至可以说,教学就是师生共同忘记时间的过程。因为只有当人们忘记时间时,他们的意识才能被真正有兴趣、有价值的信息所占有。如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少于他们所期待的信息时,时间就会进入意识,从而产生厌倦,师生都会嫌时问过得太慢。在这一特定的时间里,师生的生命都处于敞开状态。师生的生命之流随着时间之流在相互敞开的情境中自由地向前流淌,在这种时间的流淌中他们的生命在生长、在成熟、在创造、在实现着生命与生命的超越。
二、教育过程中师生互为目的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教师的工具,教师通过操纵学生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从教学目的的制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步骤的安排,到作业的布置、考试安排及评价系统都由教师控制。教师既是控制者,义是被控制者,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切控制都是通过教师实现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目的的需要再设定某些具体措施对学生进行控制。
人本主义为人类教育所做的历史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它真正改变了学习者――“沉没的大多数”的地位,为学习者找回了做人的尊严。然而,它又以一种新的形式颠倒了真理,将教师又置于学生的控制之下。总之,无论在教师中心论还是在学生中心论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始终无法摆脱控制与被控制的怪圈,其原因就是两种教学理念都是将对方当成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这种师生互为手段或工具的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功利化。
在新课程下的教学中,其首要前提是将人看成目的。只有把人看成目的,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理解人。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功能看成目的,行为主义把人的外显的行为训练看成目的,因为缺乏对人整体性的认识,因而肢解了人的生命。
在新课程下的教学中,每个人都是“具有个人意志的存在者”,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获得自我经验或去帮助别人。雅斯贝尔斯认为:“教师不应暗示学生应走的道路,而取消了他们继续思考及发问的机会:教师不应固守教条,而是将问题敞开,因为有分量的决定不是在思考的范围内可以先做出来的。”“对个人的尊重”,“你的行动,要把人性,不管是你自身的还是他人的,在任何时候都同时看作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手段。其中心意思是我们必须尊重个人,不能把个人当成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比如操纵别人来达到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说要尊重这样的事实:个人作为具有自由意志的存在者不能被剥夺选择的权利。这也意味着有不完善的职责去帮助别人。”
因此,在师生之间不存在某种外在标定的权威,如果说真有所谓权威,那这种权威来自具体的情境,而不是来自身份、等级。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如果没有内在的权威,我就只能屈从外在的权威,而这种外在的权威仅仅是一种强制力。”生命哲学家认为,自由与权威互为存在的根据,失去一方就会导致混乱和专制。生命理论并不否定权威,但他们强调权威仅存在于师生的互动情境之中,而不存在于情境之外,教师的身份和角色与权威没有必然的联系,教师和学生是互为目的的,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师生角色的模糊界定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承担着多种角色。首先是教书育人的角色。一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品德。教师既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第二是行政管理的角色。教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又是课堂纪律的监督者和集体气氛和舆论的营造者。第三是教师的心理导向角色。教师既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还是心理卫生工作者。第四是教师的自我定向角色。教师是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又是诲人不倦的教育者。学生则是被教育的对象,是被满足需要的那部分人。虽然一些教育家们也承认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但他们这些特性只能在教师规范的范围内发挥。在传统教育家们看来,只有教师的生命对学生生命不间断地付出,而不存在学生生命对教师生命的滋补。人们还富有诗意地将教师的付出誉称为蜡烛精神,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学生只能被照亮而不具有照亮别人的资格。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的角色标定如此明确,任务划分泾渭分明。这种角色的划分使每一个试图进入自己角色的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充分展开互动与交流。
生命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足互为主客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的沟通与互动。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参与到学生之中,在与学生的积极对话和沟通之中可以获得许多生命的滋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传媒的广泛运用,学生获得信息或知识的渠道增多,教师和教科书仅仅是其信息或知识来源之一,而不是惟一。在教育中,不仅有后一代人向前一代人学习,也出现了前一代人向后一代人学习的趋势。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要教师能够与学生平等沟通、互动,就能够从学生群体中获得许多信息和智慧,教师也同样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学习中是带着自己的意义视界来到学校,来到课堂的,他是在与教师和文本视界的平等的沟通与互动中不断达到“视界融合”,从而获得新的意义,获得有生命价值的自我经验,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或更新。在这样的境界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模糊的,分不清谁是主体准是客体。事实上,也正是这种角色的模糊性,师生之间才可能展开充分的交流,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四、师生生命相互创造
在传统教学中,问题是由教材提供或由教师提出,学生仅仅是问题答案的寻求者,师生的任务清晰明确,
学生只有寻求答案的权利和责任,而没有提出问题的权利。提出问题的权利牢牢地控制在教师手里,教学活动没有赋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学生的生命只能在无休止的被动解答问题中度过。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解决前人已经解答过的问题,或者在解答已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甚至在解答许多虚假的问题中走完教学历程的。
在新课程下,师生共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师生生命相互创造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师生生命相互创造的观念。他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师在陶行知的视野中并不是“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蜡烛”,而是一个通过创造而实现生命价值的人。正是在这种生命超越生命的相互创造中,师生的生命质量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有机会从众多学生生命群体中获取滋补自己生命的维生素,同时将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向学生群体敞开。显然,这种师生生命的相互敞开只有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实现。在这种氛围中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威,不需要制造出一个“中心”,有的只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师生双方都是问题的提出者,又都是问题答案的寻找者。在这样一种共历的生命过程中,师生相互学习,共同创造生命的精彩。
五、师生在教学中进行意义共建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课堂成了教师的讲演之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观众和演员的关系。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种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必然剥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权。学生只能像观看电视连续剧一样对教师的表演进行欣赏,而无法参与到演出的行列中来。虽然在传统教学中也安排某些双边活动,其实那不过是教师表演的一种点缀。如果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也有表演的机会的话,那就是在作业和考试中。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看,这种单极表演是对学生生命群体的一种漠视。这种漠视既不利于教师成长,更不利于学生成长。新课程下的教学则不同,这种教学是师生的共同表演。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教师与学生同台演出,共同参与。在这种教学中,师生都有平等阐释文本意义的机会和权利。阐释的过程就是双方进行视域沟通与视界融合的过程。通过这种沟通与融合,在教师的意义视界中增加了学生提供的意义,在学生的意义视界中更增加了教师阐释的意义。教学最后得到的意义既不完全是教师走进课堂之前的意义,也不是学生上课之前所理解的意义,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意义。这种意义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生成的,是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生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人是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演员,都是表演者、行动者和体验者,都是意义建构的贡献者。
六、师生生命共同成长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与学生的任务是界限分明的,虽然同在一个课堂,但各自在完成着自己的任务。因为各自的任务不同,教师与学生很难展开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系统的对话与交流,因为那不是学生的任务,学生的任务是按照事先已经预设好的评价标准进行学习。学生自始至终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教师为自己设计的生命模式去完成任务。这种关系就决定了教学必然是控制型的,教师为完成自己的任务必然控制学生。在这种控制型关系中,学生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鲁洁教授认为,“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在于获得属人的生命”,“属人生命之独特性在于他是惟一能对其生命意义不断发出询问的生命。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既是人的标志,也是当代教育的根本职责。”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双方生命共同成长的新型关系。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投入关系,师生在这种相互投入中共历生命成长。教师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学生之中,学生之间在生命相互投入的同时,又集体投入到教师或教师群体的生命之流中去。正是在这种师生生命的相互投入中,师生都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提升了各自的生命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732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