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花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茂军
摘要:本文主要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课文内容,会使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及责任感教育很巧妙地渗透到学生心中。本文为此列举了许多鲜活例子,如:利用《最后一课》《斑羚飞渡》《敬畏生命》和《散步》进行德育教育。总之,可利用的课文很多,愿广大教师在大语文的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关键词: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育人教育 生命意识 责任感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当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时,让学生针对生活中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给学生以启示,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体现在我们甘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指引他们的爱国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拥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等这些不光彩的事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工具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