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应试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锡强 周国平

  在已经基本定型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被编在第五大题(题目流水号为19至22题),选文多为哲理性文化散文,底蕴深厚,文情并茂,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但对考生而言,这道题目却容易成为他们“黑色六月的伤心岭”,因为它分值重(共18分,占基础题总分的20%),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所以得之颇难。
  “夫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在此高考复习冲刺阶段,针对现代文阅读题,作为考生,我们自然不时地仍需要“谋子”,即去接触或纠缠一些零打细敲的知识或技术;但论重心或中心,却毫无疑问的,是应该转而致力于“谋势”,就是要注意确立相关的应试策略,以期在高考复习中收到良好的效益。
  我们不妨以下面这篇散文为例,来谈一谈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应试策略。
  
  独处的充实
  周国平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论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中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这句话都会有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这种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什么卡拉OK厅,录像厅,电子娱乐厅,或者就找人聊天。自个儿呆在家里,他们必定会打开电视机,没完没了地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节目。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种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我敢担保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出一个例子,能够驳倒我的这个论断,证明某一个浅薄之辈竟也会有此种美好的经历。
  19. 为什么说“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请结合第二段文意,分三点概括回答。(6分)
  20.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恶性循环”的过程。(不超过50个字)(4分)
  21. 作者说:“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同意,请举一例印证;如不同意,亦请举一例印证。(4分)
  22. 下列对于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自我”是指一个人具有充实丰富的灵魂和思想,有着独立的意志和精神。“独处”是指人要善于独立思考,反观自照,而不仅仅是指一个人呆着。
  B.作者认为,交往是人类生存的需要,独处是灵魂充实的需要。有前者而无后者,是一种灾难;有后者而无前者,是一种缺陷。
  C.文章表面上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但实际上多次对比衬托,多次引经据典,如独处与交往的对比,如卢梭语言的引用,使文章态度鲜明又言之有据。
  D.作者为文以思想取胜,这种思想又以一种自然平易的语言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绝不故弄玄虚。
  E.作者反对闲聊和讨论,反对与别人一起游山玩水,认为只有独处才有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
  
  完成这篇《独处的充实》的阅读题,根据阅读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一、参题觅路,把握内容
  高考试题常常考查学生对作品思路的把握能力。把握作品的思路,可以通过反复阅读作品的方式来实现,但高考时间有限,运用这种方法未必经济。如何快速把握作品的思路,而又有利于高考试题的解答呢?参题觅路。
  所谓“参题觅路”,就是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借以觅得阅读的思路,把握文本内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是让人选择对作品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而赏析不外乎“写什么”与“怎么写”两个方面。题中涉及“写什么”的是A、B和E三项,涉及“怎么写”的是C和D两项,“不正确的两项”一般是两方面各占一项。而我所谓“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侧重在“写什么”。看A、B和E三项是否正确,我们往往可以抛开文本本身不论,而只通过与人之常情(常理、常识)的比较得出判断。E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判断明显绝对化了,一个睿智的作者是不可能这样绝对化的。
  这样,以A和B两项指导文本阅读,我们就能:一方面,对E项的判断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而获得证实――在文中,作者并不反对闲聊和讨论,也不反对与别人一起游山玩水,独处和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也并没有构成必要条件关系,他只是认定这几种情况就对灵魂的充实而论,其价值是无法与独处相比的;另一方面,先验地把握文本是“写什么”的,进而就可以留意观察、分析它是“怎么写”的,因为“怎么写”总是为“写什么”服务的。
  
  二、题文往返,把握形式
  通过“参题觅路”,把握住文本内容后,再回过头去看最后一道选择题关于“怎么写”的C和D两项,我们就会发现文中确实运用了引经据典和对比衬托的方法,但引经据典只有一次,即第二段引用了卢梭名言,所以尽管确实多次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方法,却并没有多次运用引经据典的方法,应当认定C项错误。
  
  三、研究题干,锁定区间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理解上。要确定阅读题的答案,就必须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中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相互关系。这样,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答案就能够从原文中“抠”出来。
  第19题已经通过题干告诉我们应该锁定第二段,这样就不难分析出“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的三点原因分别是:(1)独自沉思,可以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对话;(2)独自阅读,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3)独自旅游,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第20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恶性循环”的过程,“恶性循环”出现在“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句话中,所以理解“这样做”具体指的是什么就非常必要,于是锁定第三段,稍加梳理,就可以把“恶性循环”的过程描述如下:追求表面的热闹,使灵魂越来越空虚;灵魂的空虚,使人越来越失去自我;越失去自我,使人越追求表面的热闹。

  
  四、投入自我,再生文本
  从新语文课程标准来看,真正的阅读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对话的过程。用伽达默尔的话说:“理解某个人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再生产某种过去的东西,而是共有一个现在的意义。”所谓“共有一个现在的意义”,就是读者和文本这对话的双方视界交融的结果,读者和文本都因此而获得新生。而从高考试卷的编制角度来看,能够被编入第五大题的现代文,其意义是不确定的,是生产性的,需要读者参与写作。事实上,文学作品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某种独特的平衡作用,始终在现实世界、读者的经验世界和作品虚构的世界之间来回摆动,因此,每一次阅读都成了使文本形象附着在产生于阅读过程中的含义之上的活动。第21题就这样应运而生。
  这种开放性题型,既能考查考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能考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扫传统命题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文内而轻文外、重求同而轻求异的弊端,使得现代文阅读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此,你的答案可以是“同意”,也可以是“不同意”,关键是要有相应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在表述上做到自圆其说。
  关于前者,你可以举的事例有管鲍之交,柔石成为“左联”名作家与鲁迅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雨果和巴尔扎克之间的友谊,等等,不一而足。
  关于后者,关键是要看对“交往者本身的质量”怎么理解。如果把“质量”理解为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目不识丁、思想单纯的人,同样可以获得甜蜜的爱情或深厚的友谊,他们也有高质量的交往,这其中“求同存异”非常必要。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他相应的语境的,这个观点在他所提供的语境中是圆融自足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作者的观点持反对意见,虽然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但不能得满分。
  
  五、揣摩意图,组织答案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所以,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意蕴,通过题干揣摩命题意图。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一般不允许答题者擅自发挥,也不能机械地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的语句,而应根据命题人所“问”的角度,从原文中抽取相应语句,进行适当的整合,使之成为全面、流畅和凝练的答案。
  至于开放性试题,则要注意点面结合,避免抽象的公式化、概念化表述,或不致于表现为事例的笨拙堆砌。
  最后,看赋分,配答案。例如第20题4分,追求热闹,灵魂空虚,失去自我,每点1分,写出彼此的循环,得1分。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如果答卷纸已经标明①②③④⑤之类的序号,那么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最好是在书写答案时就用上①②③④⑤之类的序号,以便阅卷老师直观把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0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