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佳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抑或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语言训练的问题丰富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曾经为语文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怎样才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而又无须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面临的任务就是: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课堂效益。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
  第一,从课题入手,围绕“题眼”,揭示文章的中心。
  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渐认识课文的不同命名方式。以主要人物命名的,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公鸡和小鸭子》;以主要事件命名的,如《小猴子下山》;以地点命名的,如《日月潭》。到了二年级,学生在导入新课时,都能准确地指出课文的命名方式。这时开始进行审题、解题的训练。让学生抓住“题眼”(课题的中心词)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如《黄山奇石》中,题眼是“奇”,即独特,与众不同,那么黄山的石“奇”在什么地方呢?引导学生再往下学习,思路一目了然。又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以课文描写的主要事件命名,“飞夺”就是“题眼”。“飞”指“抢时间”。“夺”指“攻天险”,这既是课文的难点,又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应针对这两部分内容,即可长文短教。收事半功倍之效。再如《将相和》一文的题眼是“和”,意思是和好、团结。那么是谁和谁和好了?原来为什么不和?后来为什么又讲和了?抓住题眼,设疑,再解疑,便理出了文章的思路,中心思想亦在步步解疑中挖出来。
  第二,让学生品词品句,运用对比法,体会词句的细微差别。学会准确地运用词句。
  语言文字训练,重要的是学习词语的运用。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文中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指导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句?
  生:菜子结得多饱满。豆粒长得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一挺,头微微昂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
  “饱满”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表示颗粒丰满,二表示精神充足。此时如果单纯使用抽象的语言,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运用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精神饱满”就是昂首挺胸,双目有神,这样理解就够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造句较易陷入范句模式。其实,有时候学生造不出有新意的句子并不是学生不动脑子,而是头脑中没有适合与表达的客观事物,缺乏造句的基本素材。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昂首挺胸、双目有神的姿态。填补了学生感受上的空。白,给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情境,提供了造句的素材。于是“老师精神很饱满”就脱口而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步到位。
  比如“飘浮”这个词语,让学生弄清了它的含义之后,第一步指导学生知道它的用途,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它可以用在天空中、空气中、水面上等。“几片薄纱似的白云,悠悠地飘浮在蔚蓝色的天空中”;“他一向怕困难,作风飘浮”;等等。第二步指导学生知道“飘浮”这个词语,即使用在同一方面的句子中,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结构来表现。让学生知道句子的表现形式是千百万化的:同一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现;同样一个词语,可以用来构成不同结构形式的句子,当然其作用也往往各不相同。第三步让学生知道“飘浮”这个词语的多种用法,并把句子中有些词语作些改动,这样可以写出好多不同的句子来。
  总之。语言训练是有价值的,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训练”一词本无褒贬之意,它很单纯,单纯得如同一个刚刚呱呱坠地、赤身裸体的婴儿。一个婴儿的发育。既和他的先天条件有关,又和后天的培养有关。如果是一个健康的婴儿,培养得法,婴儿会顺利成长;培养不当,婴儿可能会畸形发展。任何一项训练也是如此。科学的训练,会使训练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行进;反之,训练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训练的成败,完全是由训练得法与否造成的。如果将语言训练比做一个婴儿的话,那么语言文字训练就是一个先天健全的婴儿,不能因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就将婴儿扼杀。我们也希望在这次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在给过去的语文教学“洗澡”之后,泼掉的是“洗澡水”,万万不能再将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