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乐教育缺什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音乐教育缺服务意识。在西方人眼里,教育是一种服务。在我国这种意识需要继续加强。其原因是,近几年随着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出现,民办学校应运而生。这对过去一切由政府包办的公办学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另外,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各种演艺人才的需求量上升,还有这种人群来钱相对较快,所以,各种类型的学校都开始创办艺术学院或音乐学院、音乐系等,竞争性很强。这样多的院校要走独木桥,其结果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走向“死亡”,要么走向辉煌。从目前来看,民办学校在取得优秀办学成绩的同时,它非常注重他的服务,这是对公办教育的一种严峻挑战。公办教育缺少这种服务意识,老师在教书的时候,不是在为学生服务,而是学生为老师服务,为配合老师的“表演”而服务。尤其是各个层次的公开课,就是典型的全体学生为老师的表演而服务的过程。当然,服务意识和爱是从两个侧面来规范教育形象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教育良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毫无疑问的。而服务就不同,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把服务做到细处,要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要真心真意地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服务意识,要从每一个老师做起,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教育服务,有这个强化的历程,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教育受欢迎,我们的音乐教育才有希望。所以,我对这两年的“新课标”风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真能够像《中国音乐教育》之“教学园地”中的某些文章所言,事情就好了。问题是,你真的能够像对待观摩课一样准备你的每一堂课吗?老师们,千万别把谈“新课标”成为一种赶时髦的事,我们教育工作者吃的是一碗良心饭,我们真不希望“新课标”只走一下过场就收场。
二、音乐教育缺人文关怀。现在很多人讲人文精神,讲得很玄乎。但什么是人文?其实不外乎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人类文化。中国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而中国的音乐教育尤其缺少。一个人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中学、大学包括大学后的继续)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最大,但这种影响,不一定是某一个老师、某一个学校给予的,而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在学校得到的体现。到今天,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之竞争,许多国家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越来越注重人才的政治、经济价值,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存在价值,把人作为一个工具,而不是把人当作人。其实,目前谈得最多的,如民主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等教育哲学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重视人文教育,把人类永恒的东西,人类的经典,人类的不懈追求,传递下去。教育的职责,从某种意义讲,就是将人类文明传递给下一代,让一代比一代的人更有教养,更加文明。近30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科学教育,打着科学主义幌子的同时,便忘却了人文跟科学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而中国的音乐教育,自引入西方教育模式始,便失衡了,到今天已有80年的失衡历史了。音乐是塑造美的艺术,但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有多少老师关注学生的审美精神?有多少老师真正用心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老师自己是否读过孔夫子?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美丑、善恶观,我们的同情心等等,都在物欲的年代里过早地走向了坟墓。没有文化的滋润,我们就不知道、不懂得中国文化的深浅,缺乏对本国、本民族音乐历史文化的了解,就很难把音乐人文传递下去。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传授给学生。就此,我们不妨花十分钟时间读一下《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12月)上的一篇文章――《论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其中有些观点值得我们的音乐老师借鉴。
三、音乐教育缺特色。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本来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也不一样。但我们要违背规则,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却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了一样的。中国的音乐教育正是如此,我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底蕴丰厚,但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却传授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发展的不是自己的传统,要学习别人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音乐教育的最大的缺陷。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得有特色。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形成一股“申遗”热潮,但“申遗”并非促进保护和发展的惟一选择,“申遗”只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比如中国的昆曲“申遗”成功了,外国人肯定以为中国都喜欢这国粹,谁知能理解欣赏昆曲的会有几人?我们知道,既然是遗产,遗产首先就要求保护,但发展也是必然的选择,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如何解决?这或许是教育界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许多高等音乐院校为将来的生源问题急红了眼,其实,你若是办出了特色,对教学立下承诺,而且承诺在一定程度上能兑现,你的生源不会成为主要的问题。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的音乐院校缺乏特色,又“惟钱是图”,这无形中在为自己掘坟。有些人会说,你说的特色不就是“中华音乐母语文化”的回归,但缺乏这方面的师资。这话不假。关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我的建议是:基础性的知识要时时灌输影响,要从幼儿园、小学做起。高深的请相关的专家做学术报告总是可以的吧。比如在学生读中学至大学的这十年间,每年听两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相关报告,那积累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有时一本好书,就能改变人生,何况他听了20场好的报告。问题是我们的各级学校能做到吗?还好,2003年底周济部长明确提出今后五年间教育要抓的六件大事中,“素质教育”首当其冲,这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种远见,只是希望这“素质教育”的里面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成分。
四、音乐教育缺的是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很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若把教育作为一个职业,其本质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该有一个追求、一个理想。没有理想的教师,他只是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而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他会把教师作为一个事业。把教师作为职业,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是为了养家糊口,虽然有师德规范,但规范是人规定,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奇迹。而事业是没有止境的。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这里不应该有年龄或资格的界限。有的老师教了30年的书,他(她)给上千的学生教了同一首歌,即重复了30遍,这样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的老师,你能说他有理想?若是,他的理想的结果又在哪儿呢?所以,一个认认真真地教五年、十年的年轻教师,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也很可能有深刻的理解,这是个理想的问题。我们的音乐教育不能光让学生弹弹琴、唱唱歌,这里的学问深着呢,先得从老师自身做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5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