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动中的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新年

  摘 要:作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的个体差异、多样的评价方式三方面阐述了自主、合作、演示在阅读教学中的操作及教学效果。望能获得同事的认同,共同开创教育的蓝天。
  关键词:互动 阅读 教学 自主 合作 演示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就是教材中的既定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也是单向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教师而言,教学成为一个控制的过程,成为传授知识的容器工具,导致教师只关心“手段的选择”,割裂了语文教学宗旨和教学手段的联系。对于学生而言,学生鲜活的语文经历和体验被置之不理,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施展,使学生的思维相对出现“零思维”。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也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导致知识和技能的生成性在机械接受中被埋没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审视传统的教学,那种面面俱到、串讲串问,唯恐学生学不懂,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探究发现为手段,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总之,就是在教学中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搽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形成与发展。为此,笔者将近年来在阅读教学上的尝试感悟做了如下的小结:
  
  一、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和价值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是需要吸收,阅读是伴随倾吐的吸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木笛》一文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想,把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画下来,并说说精彩在什么地方。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学习的劲头高涨。他们各抒己见,把认为最精彩的理由说得头头是道;思维活跃,把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及文章的主旨都理解透彻、深刻。所以,在自主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教师指点学生从“关键词、换位体验及自然景物人手,理清作者的思路、人物形象及细节描写的作用”(用“→”“↓”)标注相应的内容。
  
  二、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而教师本人则隐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实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教师只要把握好讨论时机,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巧设悬念,精要点拨,就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语言中碰撞出闪光的思维火花,从而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或新异的结论。学生阅读一篇课文,针对同一人物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情况之下,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同时,除了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还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既学生自主完成以上操作后,六人一组交流意见,互相交流、订正解答,达成共识。与此同时,教师从中指引,参与研讨。
  
  三、加强参与和互动,自评和师评相结合
  
  评价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这样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在互动沟通中增进了理解,即完成前两步后,由小组选送代表扮演本小组的“图文”成果(两组);其余小组对双方的扮演作出评价;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评价,对扮演的内容加以明确,至此结合文义强调双方的失误及改进方法。依次明确,深化文章的主旨所在。例如《木笛》文意最终明确如下:
  介绍木笛→放弃考试→烈士墓前→破格录取
  ↓
  ↓
  ↓
  ↓
  民族乐曲→纪念烈士→悼念之情→民族精神
  ↓
  ↓
  ↓
  ↓
  雪:渲染气氛
  黑锦衣:悼念之庄重
  主旨:热爱民乐热爱祖国
  通过以上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提高语言的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人物更加鲜明;更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写人习作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易于形成积极、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新形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