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秋芬

  摘要: 本文介绍了英语学习动机的定义及其类型,分析了高职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原因,给出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方法,以此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
  关键词: 激发 高职学生 英语学习动机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奥运会及申博的成功,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是,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这无疑令英语教学举步维艰,障碍重重。因此,笔者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此来指导英语教学。
  2.英语学习动机(motivation)的定义
  对于“动机”一词,不同的学者有其不同的观点。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1985)教授最早提出动机的概念并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指出,“动机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对学习某种语言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英语学习动机是指英语学习的动力因素,或叫动力,包括学习英语的社会目的和需要、学习英语向往交际的需要、应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等。往往有了这种动力,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学习英语,视学习英语为一种乐趣。
  3.英语学习动机的类型
  3.1Gardner和Tremblay扩展动机的理论。
  根据Gardner和Tremblay扩展动机的理论,外语学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前者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着真正的或某种特殊的兴趣,希望能用目的语与社团成员进行交流,最后达到参与或完全融入到目的语中去的目的;后者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或能够阅读目的语国家的新信息和文献资料等而学习某种外语,带有更多“功利性”目的。
  3.2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与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可以把动机分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后者是指学生受外部因素的推动而学习外语,如为了表扬,想出国学习(Crookes,G.& R.Schmidt,1997)。
  3.3表层动机(superficial motivation)与深层动机(profound motivation)。
  Biggs(1979)将动机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具有深层动机的学生对学习外语感兴趣,对外国文化感兴趣,对外国的科学技术感兴趣;深层动机愈强,使用目标语言的欲望愈强,因此依赖母语的可能性就越小(文秋芳,2001)。
  3.4整体动机(global motivation)、情景动机(situational motivation)与任务动机(task motivation)。
  整体动机是指对外语学习的一般态度;情景动机是指对外语学习者在自然习得情况下不同于课堂学习的动机;任务动机是指对具体任务的动机(Brown,1981)。
  4.高职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原因
  在目前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首先,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长久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是“应付考试的语言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总体还是以老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背。其次,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时注意力不够集中,主动性不强,不能持之以恒,学习行为懒散,学习纪律观念不强,学习不刻苦,课外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很少。当然,有些学生也有学习英语的动机,但因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决心。一成不变的课文讲解,枯燥的语法学习,劳而无功的单词背诵,让他们觉得学习英语毫无进步。再次,老师也存在问题。有的老师责任心不高,面对英语成绩普遍低下的高职生,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与学生沟通甚少;有的老师在备课时不深入了解教材,没有弄清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没有注意教材处理的科学性、系统性;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只注意教法的改进,不注意学法的指导,这样往往使学生成为一味接受知识的机器,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的方法
  5.1老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老师应该起到一个表率作用。老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能力,认真备课,刻苦钻研,吃透教材,结合学生特点并运用一定的教学教法,而且要恪守职业道德,增强对学生的教学责任感。在教学中,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授课不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在把握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客观讲授。总之,老师的博学多识,严谨学风,都会激发学生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5.2创造轻松、惬意的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热爱老师,才会听从老师的教诲。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嘲讽。如果老师上课一直板着脸,不易亲近,课堂气氛一定很沉闷,那么学生上课就易紧张。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热爱之情,并在学习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
  5.3正确说明学习任务。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英语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该呈现任务,创设出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场景,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英语知识和进行英语技能训练,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知识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5.4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高职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信心。因此,老师要多注意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科学的因势利导,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例如让优、中、差等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5.5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Gardner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现:最成功的学习者是那些既有天赋又有极大学习动力的人。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是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他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何谓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求知的富有生气的内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老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与习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根据班级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老师应准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的教学内容都会导致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再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即外部动机),比如说presentation,group discussion,role play,games,pair work,joke,story,singing,performance等。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6营造丰富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
  老师应该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鼓励学生把英语知识用到校园文化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从而营造校园英语学习氛围。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设备播放VOA,BBC等英语节目;利用周末播放英语原版电影和英语科教节目;组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英语俱乐部、各种英语技能竞赛、英语讲座。课外活动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锻炼其组织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5.7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使学生处处都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其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习英语有目标,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老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自主探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老师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如果课堂45分钟都是老师在讲,无疑就占据了学生的时间,应把时间留给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要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老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更要多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要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那么,课堂之外呢?学生可以主动寻找英美国家的笔友,用QQ,Hotmail等方式进行英语聊天或用E-mail进行英文通信;也可以找外教聊天。这些都不乏是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6.总结
  总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老师要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成为新时机所需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英]德尔涅伊.动机研究与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饶振辉.英语学习策略中的个体差异与文化因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4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