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境激趣 趣引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红蕾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体验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2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56-01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笔者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上课伊始,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所以,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教学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因为这个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对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还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谈话,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把学生引入学习数学的学习中。如在教学“认识5以内的数”时,我问学生:“你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我对同学们说:“看来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小动物,老师带大家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同学们情趣高涨。然后我出示了一幅优美的动物乐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你们还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们通过观察、交流,感知画面提供的信息,真切感受到了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在数学课中,创设合作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来进行教学的,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摆圆片。先放三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如:在学习“0的加减法”时,引导学生看图讲“小猫钓鱼”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钓着。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小猫一条鱼也没钓着,用什么表示?猫妈妈钓了3条鱼,它们俩一共钓了几条鱼?怎样写加法算式。然后继续看图讲故事,小猫等妈妈等得着急了,自己把3条鱼全吃光了。讨论:一共有3条鱼,小猫吃了3条鱼,还剩几条鱼?怎么算?学生在童话故事中不仅从讲故事中学习了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愿意学习数学。
  三、上课课尾,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成功喜悦
  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如果你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因而,在每一堂课尾,我都安排了“精彩表现五分钟”。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各种可爱小动物为载体,让学生来充当助人为乐的小英雄。例如,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以后,玩一玩翻卡片的游戏。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以后,玩一玩投球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提高计算能力,促使学生愿意和同伴合作交流,体验小组学习的快乐,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还有给蜜蜂引路,送小鸟回家,帮帮小熊吧,请你做裁判等各具特色的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既检查了学生对本段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使他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总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真正体现出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来掌握知识这一目标,这项任务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去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3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