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翟志涛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正被人们愈加重视,是一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灵活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方式,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动机的研究型人才。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教学 积极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中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有了创新发展。传统教学的束缚被打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在不断加强。为此,许多教学方法相继推出,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法教学、探索法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在这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研究性学习愈加被人们重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兴的教学理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深刻的、真实的、积极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习惯,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在研究性学习中,一般小组合作的很多工作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的课余时间完成的,每个成员都要与其他人共同学习、发现、分享经验,逐步培养合作与共享的品质。“研究性学习”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从而树立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道德观。
二、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上可以大有作为。例如,“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话题讨论,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等都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学教中的开展强调以学为主,教师只是咨询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调控时间的进程,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解决矛盾的冲突,指导学生困难的解决等,但教学中的具体任务还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如下。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选题可由教师指定,教师指定方向或主题,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课题;学生自己寻找问题,提出课题,教师指导。选题内容可分为:(1)生物学科内的单个课题。针对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这种选题相对比较简单,如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等。(2)生物学科内的综合课题。研究内容由生物学科内的相关知识组成。如“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要求学生定量分析食品中每种成分的百分含量,并对食品优化组合。(3)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课题。如与物理学综合提出的“臭氧层与人类的关系”,与化学综合提出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等等。(4)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综合课题。如周边环境中水质的测定与治理。
(二)研究课题的实施涉及以下过程
1.查阅文献资料。学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尽可能地了解。如进行空气质量测定,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至少明确测定的程序、相关的指标、测定的方法、结果的判断等。查阅文献可以去图书馆或相关网站等。
2.设计研究计划。根据不同的课题类型说明不同的研究设计思路。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计划,教师可设计计划表。项目包括:课题题目、课题组成员、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必要的条件等。
3.实施研究过程。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研究。常见的方法有:(1)调查法。如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需要学生实地调查,通过访谈、发问卷等方法掌握真实情况,并对获得的信息录音或书面记录,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强研究的真实性和结果的有效性。(2)实验法。例如要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就必须在实验室中运用实验方法将各种食物燃烧后所释放出的能量检测出来,学生在实验室中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地记录各种实验现象。(3)个案法。例如学生要研究人类某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可以围绕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等多角度分析,获得研究结果。(4)文献法。对于一些高科技的、历史性的专题,以目前的条件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源,从文献的描述中掌握相关信息。
4.搜集和整理资料。通过实验、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获取详尽资料,并归纳总结、统计分析数据、整理个案的资料,找出其中隐含的规律性。
5.得出结论。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和升华,得出此项课题的结论,并总结研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交流论文。
(三)研究结果的鉴定和推广
对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评价,对解决实际问题和有创新价值的成果鉴定分析后,可推广应用。如我校学生的课题“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由于采用了翔实的调查材料、准确的营养物和能量指标测定、科学的理论论证,报告很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我们根据其中提出的一些对策,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一)重过程
研究性学习注重对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创造,有利于良好思维的养成。
(二)重应用
研究性学习主要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目的是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研究性学习不十分重视掌握知识的量,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应用。研究性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相联系,在这一点上,研究性学习更体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这亦是学习动力的所在。
(三)重全员参与
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遵循因材施教、适应个别差异教学的原则,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四)重体验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这主要是因为学习的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创造”不仅是一种行为、能力和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和观念。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
四、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得一部分知识,并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自主获取知识,满足知识需求,极为重要。
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定势。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得出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关心者与合作者,教师既不包办代替学生的研究,又不任其发展。这样有助于学生体验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提高,智力也会提高。研究性学习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让学生养成“研究型”认知学习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知识获取的途径来自自身的研究活动,研究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一发展变化使学生在处理各种事务中体现出计划性、灵活性、独立性和矫正性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能满足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保林编著.研究性学习与自我培养.开明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