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善用图书馆,开发语文阅读资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皮庆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意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发、有序的语文课程纵观基本理念,不难看出:①《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课程将紧扣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内、校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大语文”观。社会为课堂,生活为课本,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②教师除了要有过硬过强的语文专业知识外,还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更要及时充电,必要时还得跨学科研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③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学会学习,学会自学,能够适应未来的生活、工作需要,有创新精神,审美能力,富有个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馆的作用似乎并未真正理解或是知道其应有的价值,还没有充分地加以利用,合理地开发与配置。学校图书馆,素来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之一。我们要转变观念,引导阅读,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师生阅读的重要阵地。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更懂得要上好阅读课,让学生真正受益,不进行课外阅读,不进行阅读资源开发与配置,想搞好语文教学犹如天方夜谭,而校园图书馆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着激发学生们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培养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的目标,我在教授阅读课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心得,用一句话可概括:一积累两依托,三活动,现逐条讲述。
  一、一积累
  每一届新生开学伊始,我就全民动员,要求每一位学生备一厚厚的本子(用完再换),进行精彩语段积累,且名曰《玉盘集珠》,学生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可去图书馆阅读,发现精彩处,摘抄下来,并且有自己的短评及出处,学生之间还可互相交流。看着他们制作的精美的书页,恰到好处的插图,鲁迅的警句,朱自清的美文,萨特的名言,康德的哲语,如同走进了文明的圣殿一般。片片碎语,字字珠玑。集腋成裘,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大量的文学碎片的积累,又怎能不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次的净化与升华?
  二、两依托
  (一)依托课本,延伸课外。
  中学语文新课程涉及篇目虽然较多,无论从素质教育还是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这个数量都太少了,怎么办?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从课堂走向图书馆,比如,学了毛泽东的词二首,就让学生去图书馆查询阅读毛泽东诗词,进一步体会一代伟人的慷慨激昂、壮志在胸的豪迈情怀及豪放词风,学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学生去图书馆阅读《我与地坛》的全文,了解史的生平和其他作品,以期对史铁生其人及其作品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进一步领会史铁生身残志坚的顽强毅力与拼搏人生的坎坷经历与高贵品质。
  (二)依托文学社,激发阅读兴趣。
  文学社是学校教学的一个组成单元,是学生自己的文学社团,是学生发表言论的一块重要阵地。教师在文学社中的角色,主要是引导性的、方向性的。文学社成员要创作,肚里有货是前提,阅读当然很关键。教师每周(周五)定期开设讲座,除了讲解写作的一些知识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阅读(读什么、怎样读)。举行讲座《走近余秋雨》,学生全面了解作家的同时,教师列出余秋雨的一些书目《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等让学生去借阅,这样必将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三活动
  (一)“三名”欣赏,走进名著。
  “三名”即名画、名曲、名著。“三名”欣赏活动也是我们定期举办的语文实践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那么“三名”中的名著的鉴赏可说是学生对文学艺术的一次集体朝拜,一次文学艺术的熏陶。在名著欣赏这一环节上,始终以图书馆为主要阵地,文史图书室更是成了同学们的首选空间。另外,还为学生们特批新书馆,主要推荐一批近期比较有影响的名作。
  在名著选择方面,我们采取的是“双向选择”的形式,即老师有针对性地推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中外不同时期的名著读本,学生或教师也可向图书馆推选一些好的作品,图书馆还可视情况及时补充一些好的图书,努力做到学生和教师(读者)与图书馆协调并进,互为促进。在指导阅读方面,本着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的双主体教学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学生有读后感即文学赏鉴,对某一人物、某一情节等有独特的见解,学生还可质疑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细节)或中心及其他,并就一些问题展开研究性调查学习,等等,充分调动阅读积极性,增强阅读意识,培养阅读个性。
  (二)名篇背诵,陶冶情操。
  无论是旧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都把学生的背诵列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背诵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特别强调背诵及记忆的重要性,并认为它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且给出了篇目建议,白话诗文由任课教师推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要求背诵的课外,学生还要去文史图书室、网络(视听)阅览室查阅一些名家名篇(主要是散文、诗歌),而后教师汇总,从中再筛选出一些短而精美的诗文,可作为“版本教材”施用。学生利用课余或早读课朗读、背诵,必要时教师作一些适当指导,并定期开展一个音诗(美文)画背诵比赛实践活动。学生既学到了一些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何乐而不为呢?
  (三)研究性学习,受益匪浅。
  研究性学习这门无需教材的课程自开设以来,因其独特的开放性,一直深受学生的欢迎。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选题上,本着兴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而后“民主集中”,相同的选题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各小组分工协作,合作探讨。
  另外,还可创建班级“小小图书馆”。教师动员学生把自己的一些书带进班级,有条件的学生可买一些书,再到图书馆借调一部分书,这样班级的“小小图书馆”就开张了,简单而方便,实惠。可随借随看,看完随时还掉。当然,班级要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堆放书,还要学生管好书、借好书,制定相关的制度,且注:本馆不对外开放,敬请谅解。
  阅读的积极性有多大,阅读的空间就有多大。图书馆空间阅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远不只这些,我们还应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探索,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挖图书馆的潜藏资源,让图书馆有限的阅读空间发挥尽可能大的阅读能量,让更多的学生从中感受良性的艺术熏陶,从而真正领悟阅读的真谛。我们期待着,努力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1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