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再审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河南省汝南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汝南 463300
  
  【摘要】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矛盾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静态表现,生成则是预设的延续和动态升华。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将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美丽。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1.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1 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例如:在制定《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计划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预设的教学程序是:①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观察我们学校的建筑,并从中找出三角形。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③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含义。④观察不同三角形找出三角形的特点。⑤教学三角形的命名、高的画法及三角形的特性。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材重组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1.2 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如,制定“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教学计划时,三角形高的画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针对我班学生的不同情况,预设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案。方案一:让学生自主学习,先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上三角形高的含义及画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画出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全班反馈,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高的画法。这一方案主要是针对已经对平行四边形、梯形高的画法掌握得非常牢固,接受能力、自学能力较强的班预设的。方案二:主要是通过逐步引导,教会学生三角形高的画法,这一教学方案主要是针对接受能力稍差的班预设的。
  1.3 有效开发资源。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做直角。我预设学生做直角的方法是多样的:画、折、围、剪、拼、找……都可能出现。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展开活动,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于是,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游戏棒、水彩笔、直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尺等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不规则的纸等材料。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的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2.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2.1 选择预设,灵活生成。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教学“三角形的拼组”时,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能不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时,除少数学生保持沉默外,许多学生都已经猜想出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通过“想一想、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
  2.2 整合预设,机智生成。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
  2.3 放弃预设,创造生成。以《时、分、秒》为例,上课伊始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时的情景是:上课铃声响起。突然,一名学生要小便。全班骚动。
  “你去吧。”教师说完,有了好主意:“小朋友,请你们看着墙上的钟表算一算,他浪费了我们多少时间?”
  该生回来后,学生纷纷汇报他所用的时间,结果不统一。
  师:“你们是怎样看时间的呢?你们想交流吗?”
  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教学新知……
  再如在《轴对称图形》知识巩固时,学生兴高采烈地例举着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突然,前排一名学生举起双手,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全堂哄笑。
  笑声中,教师灵机一动:“你们为什么笑啊?”
  生:“他打哈欠,违反纪律。”
  师:“哦。你觉得他打哈欠的姿势美吗?”
  生:“不美。”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这个动作不美呢?”
  学生“跟着感觉走”,无法言表。
  教师对称地高举双手,又平举双手:“老师的这些造型美吗?”
  学生有所领悟:“比他的美多了。因为你的动作是对称的。”
  师:“你是说,老师的这些姿势,如果拍成照片,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是的。”
  师:“如果老师为你们拍照,你们会做一个动作,使拍出的照片也是轴对称图形吗?”
  ……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是教学中的“不和谐音”,但教师并没责怪,而是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的成分,进行剪切和放大,粘贴到知识场,借题发挥,转化为一首美妙的“插曲”。恼人的“事故”变成了动人的“故事”,成就了一笔意外的教学资源。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