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应凸显语文的个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雒晓春

  摘要:语文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语文和语文教学的争论,从未停息。应当结合教学实际,从语言体验、人文责任、文本阅读、课型创新、教师素养五方面探讨语文学科的个性表现及其魅力。
  关键词:语言体验;人文责任;文本阅读;课型创新;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058-02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历来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关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语文本身还是语文所承载的内容,语文课要“上什么”,又“怎么上”,等等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谓语文个性,“就是蕴涵在作品中的原汁原味,即通过文字呈现出的优美画面、动人的情节和隐含在其中的深刻的哲理和高尚的情操等,这些,通过精妙的文字表露出来,它包含了文章的构思、文字的表述、主题的构建等方面”。语文课要切实表现出语文的个性,至少有这样两个指标:一是学生在经过学习后,能够品悟出作者蕴藏在文字和情节后面的独特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二是学生能够欣赏这种文字的表达美――明快或婉约,奔放或理性等,并由欣赏认同唤起学生自身的创造欲望。
  
  一、语文个性与语言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显然,没有对语言的体验、品味、积累、领悟,就不是语文。语文教学不可忽视语言这个本体。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首先是一个语言教学的过程。“无论在我国还是外国,文学教育从来都是以语言教育为基础的”[1]。可见,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揣摩、品味,形成形象的感悟,实现思想的升华,达到审美的愉悦。
  取法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没有对语言抑扬顿挫的吟哦,没有琅琅的书声,语文课何见语文的味道?指导学生诵读,要读准字音,还要在节奏、韵律、情感等诵读技巧方面加以指导,力求在涵泳语言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错落,进而感知作品的思想和形象,获得精神陶冶。
  语言的学习需要积累,语文教师要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加以揣摩、研究,品味文章特定的语言形式,认识作者的语言风格。上海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说过,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应该背诵一些东西。这是语文的基础和本钱。的确,对于经典作品,语文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让学生“背得下,默得出”,抓好语言学习积累的基本功。
  语言的学习需要在感受中领悟,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应当努力让学生直接获得语言的感受,要给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反复听读,在听读中从整体上感受文章的语言,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而不能让他们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肢解式的讲读中被动地接受标准答案。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作者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蕴涵在每一诗行之中,不认真揣摩每一句的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就不能体会到诗的深邃内涵。
  语言与生活密不可分,语文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向生活学习鲜活的语言,要重视口语交际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语言的训练和体验,实质是语文的个性使然,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二、语文个性与人文责任
  
  谢慧英先生说:“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应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包蕴的丰富内涵。”
  语文学科是一方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等。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就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本学科对于培养人的人文精神的独特优势,要通过本门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要对学生的做人、成长、发展负责,这是语文的一项根本职责。
  语文教学对人文责任的实践,应自然而然地融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不是为人文而人文的刻意作秀。只要语文教师转换一下思维的角度,就会发觉语文里的人文,俯拾即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洒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惆怅无奈,“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清爽愉悦,这优美的语言、明秀的意境,是人文;《背影》中的父子亲情,《麦琪的礼物》中的贫贱爱情,《赠汪伦》中的明快友情,给了学生多少美好情感的陶冶,也是人文;屈原对理想的执著,范仲淹对社会的责任,《最后一课》里师生对祖国的深情眷顾,《百合花》里小战士对死亡的坦然面对,《我为何而生》的三个理由:爱情、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些,不都是人文吗?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美的文字,提高对语言的感悟;感受这些美好的情感,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更加热爱;思索这些崇高的思想,对人生的态度更积极,对信仰的追求更执著,对价值的取向更明晰。这样的语文课,不就充满了语文的特色吗?
  
  三、语文个性与文本阅读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本来就是一门极具创造个性的学科。语文课所用的教学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深具思想文化内涵,阅读这样的文本,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能获得多方面的启迪。文本是语文最主要的资源,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本,语文课才不失语文的本色。于漪老师说:“领着学生走马观花地读一遍文本,在学生对文本的内涵尚感模糊的情形下,这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的归纳分析、甚至迁移拓展,这样的语文教学,浮泛如打水漂,何见语文的个性?”没有对文本的扎实阅读,语文的提高就没有了附丽,脱离文本内容,或随意生发,或生硬地加入思想教育,表面看,语文课上得热闹,实际上,正好缺失了语文所必要的宁静,没有学生对文本内涵的静心感悟和思考,就不会有语文的深度,依托文本,有机渗透,润物细无声,才会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独特魅力。
  文本的阅读过程,就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多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是一种共同学习、成长、进步的伙伴关系。只有这样民主的阅读形式,才会激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才会开启彼此的思维之门,引发彼此的感情激荡,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平等,是语文教学显现语文个性的前提。
  文本阅读能否取得良好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教师要挖掘生活经验,营造情境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为学生能平等愉悦地解读文本提供条件。针对不同的文本,要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选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创造能力和认知评价能力。如教学《社戏》一文,可以采用个性化阅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社戏》之美,美在真诚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诗如画的江南乡村风景,学生只有在各自独立地反复深入地探讨文章真谛并获得整体感知后,在用心灵与作家真诚对话后,才能把握文脉,然后,再经过集体对文本的跳读和研读等局部探究,共同品味景物之美、人性之美,整理出作者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念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的写作主旨。由此,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语文个性与课型创新
  
  语文研究的对象是文章,这里文章提供的多数是作者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这就使语文更具有创造性。语文要追求教学的个性,语文教师就要摒弃机械灌输、空泛分析、简单训练的封闭式教学课型,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原则,结合文本的特点,积极探索创造生动新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语文素养的新课型。比如:学习古诗词,可采用诵读―鉴赏课型;学习理论性较强的文章,须深入研究,才能领会文本的思想精要,可采用研读―讨论课型;有些文本,情感的因素比重很大,可采用品读―感悟课型;有些文本,主题与结构都比较复杂,比如小说,可采用比较一拓展课型;有些文本,可以被表演;有些文本,可以借助现代传媒播放;有些文本,可以走出课堂进行教学。创造不同的课型,不仅能优效地完成文本的教学任务,而且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文本的内容极其丰富,深入探究每一文本,有针对性地创新课型,语文课就会充满个性和活力。
  
  五、语文个性与教师素养
  
  要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个性,语文教师自身就要有浓郁的语文个性,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如果习惯于在权威面前关闭自己思考的大脑,就只能窒息语文个性。语文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特长,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用风格感染学生,给学生创造与美的享受。让每一节课都成为教师教学艺术的一次创造,这样的课堂才会呈现个性与活力。
  要教出语文个性,语文教师还要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知识功底。要特别重视积累和学习,不仅要在专业方面精益求精,而且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要关注,要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给语文教学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教学才会游刃有余,也才有个性的释放。
  语文是一门有浓郁情感特色的学科,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情人”。教师只有以情引导,才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情意活动,才能唤醒学生对情感的欣赏认知,才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享受和教育。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文中作者的悔恨、自责、哀恸之情充塞天地,如果语文教师不融情入境,如何能把作者的无限悲情向学生传达?如何能让学生理解这篇“千古绝调”的文章所蕴涵的情感魅力?又如何能让学生感知学习文章借事抒情和语言摇曳多姿的特点?语文教师心中有情,语文教学才会有声有色。
  事物的价值大多附着在其个性上,语文课的魅力在于其学科个性。语文教学应充分展示语文的魅力,失去了语文的个性,语文教学就失去了价值。让语文教学蕴涵着丰富的语文韵味,焕发出无穷的语文魅力,应是语文教师始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绍禹.文学教育值得重视[J].语文学习,1998(10).
  
  〔责任编辑:邹芳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