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芳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业成绩,而且能促进他们合作意识、技能的提高,以及健康个性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促进,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自主钻研与自主发展相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高,综合素质在不断增强,心理更成熟。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
  
  自主学习方式与心理发展应用,是以班级授课制为背景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自主学习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而学生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而得以充分发挥。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新的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主渠道,是构建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索交流学习的平台。尤其是结合当今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借助信息技术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抽象的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理解,营造一个语文教学的互动新空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天上的街市》、《背影》、《皇帝的新装》、《咏雪》、《化石吟》等课件的制作,让学生有如进入作品的真实情境中。比如教学《化石吟》,下载动植物的化石图片及影片《侏罗纪公园》的图片,就可以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形象的直观感知,大大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真切生动的情境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又可以培养提升他们的情操,造就独立的人格。注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优化课堂学习环境。
  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1.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例如我在教《致女儿的信》一文时,让学生在周记中谈有关青春期早恋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敞开心扉,与我互相沟通,寻找解决的方法。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种种教育措施也才能奏效。
  2.建立灵活机动的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尽相同的,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把目光投到了学生终身发展的主题上,让学生的自省意识贯穿教学始终,由现在的学业到将来的职业。因此,这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我抓住了机遇,引导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把学习看做是人生一大乐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把握教学内容,巧设环节,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是个体对外来信息的加工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1.品悟文义,树立榜样。例如,我利用清明节扫墓活动,组织了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并在升国旗的时候向学生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使学生对英雄人物产生钦佩之情,并号召他们向英雄学习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勇敢坚定、机智敏锐等心理品质。
  2.创设情境,明白事理。为了更好地矫治和预防学生的攀比心理,学会与人合作,在《敬畏自然》一课,我设计了“看一看”“选一选”“小组讨论”等情境,谈感受,让学生自省自悟。最后学生总结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探究实践,引导兴趣。教学《端午的鸭蛋》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内容,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我让学生尝尝鸭蛋,体味其中的感情,引导学生体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4.精选方法,自感自悟。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教学《散步》,我采用自主学习、讨论的方法强化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并告诫学生应把这种传统发扬光大;教学《杨修之死》,我用课本剧表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等等。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良性发展,语文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学生乐于探究、积极创新的意识不断在树立,普遍感觉到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增强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心理更成熟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