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宰菁菁

  一、困惑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如今我们学生的表现如何?
  情景一:在区、镇的文艺汇演中,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舞台上精彩地表演,迎来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小演员面部紧张,动作不自然,从而使演出整体的效果大打折扣。
  情景二:平日里上音乐课,教师请学生上台唱一段,许多学生显得腼腆、不好意思,有的还畏缩地埋下脑袋,害怕被点到名,而点到名上台去演唱的学生也是别扭得手脚没处放,时常闹笑话。
  
  二、思考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为基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心情难以平静,为人师者,我们是否应该为孩子们的成长做些什么呢?从一些学生的表现来看,主要是现在的孩子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智力水平、表现能力等没有信心。其实是学生的潜力并没有真正被挖掘出来。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无论是在智力上、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
  针对上面的现象,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校园音乐教育中,必须培养孩子坚定的自信心,在或唱、或跳、或奏、或演等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
  
  三、设想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其中非常详尽地阐述了音乐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研究依据。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表现”这项内容中提出总目标:“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教师要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信、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二)预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2.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大胆的心理素质。
  3.在音乐表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提高其音乐表现力。
  4.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项表演。
  (三)研究思路。
  依照上面的研究依据与预期目标,我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情感特点入手,按照“音乐兴趣培养―心理情感疏通―表演意识训练―实践活动反馈”这条思路展开研究。
  在平时的实践与研究中,针对“培养学生自信、大胆地参与音乐表演活动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我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四、策略
  
  (一)从培养音乐兴趣引燃学生的心灵火种。
  1.创设情景,引导参与。
  音乐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每项内容更有其自身的音乐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描绘、画面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设悬置疑等多种途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乐此不疲地致力于音乐教学。如在讲授二年级教材《运动场》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小兔、小鸭、小猫等脸谱和可以操纵的头饰。当上课我把它们拿出来的时候,学生兴奋极了,目光充满了期待,上课的兴趣浓了,劲头也更足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气氛十分活跃。
  2.借助游戏,寓教于乐。
  游戏是孩子表现生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他们常在游戏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音乐课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被动学习的层面,那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如果在游戏中学习音乐、表现音乐,这不仅能减轻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压力,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如一年级欣赏课《三个和尚》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在欣赏美术片时,学生乐啊,笑啊,有的还在座位上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何不让学生自己演一回!”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学生之后,他们可兴奋了,争着扮演“小和尚”、“瘦和尚”、“胖和尚”,有的还说:“老师,我要扮演那个上山下山的太阳。”这样效果很不错,还吸引了其他平时很少说话的学生,他们也参与了进来,课堂上其乐融融。
  3.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强,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竞赛活动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较量,又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挑战;既可以是男、女生之间的比拼,还可以是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巧妙设计符合学生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从心底喜爱音乐。
  4.引进流行,与时俱进。
  音乐要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但现在的音乐教师往往把古典音乐捧上天,把流行音乐贬得一钱不值。现在的学生很喜欢哼几句流行歌曲,他们觉得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已经过时了,会向老师提出意见,要求学学流行歌曲。
  我们的音乐课堂应该体现教育改革的精神,教师要创造性地驾驭教材,适当增选几首流行歌曲,何不满足一下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来学一学、唱一唱、吹一吹,以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与学生订个协议,协调好流行音乐在课堂中的综合运用。记得在中秋的那段时间,我把学生带到了多媒体教室,播放王菲《但愿人长久》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哼哼唱唱,体会中秋欢乐、团圆的氛围。这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我还把周杰伦的《菊花台》改编成竖笛曲,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十分高涨,连那些平时怕吹竖笛的学生都主动拿起笛子学习起来。
  (二)以提高表现力为目的,训练学生的表演意识。
  音乐表现力的形成和发展,对音乐实践活动有着绝对的依赖性。而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活动。主体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是形成和发展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前提。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音乐实践活动,使他们的音乐表现意识从中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其音乐表现力:
  1.歌词朗诵。
  我们可将语文学科中“读”的因素渗透到音乐课读诵歌词的环节中,通过理解感受,用饱满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和表情来进行朗读。“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要发芽、要发芽――”简短的歌曲,可很多学生就是不敢唱出来。因此,我适当安排一段朗诵表演时间,让学生,特别是平时不太善于唱歌跳舞的学生利用这个比较熟悉的方式和表演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诵表演才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2.演唱。
  唱在小学音乐课中所占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怎样利用好这个地位,使学生在“唱”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进而得到心灵的滋养,提高表现力呢?据观察,许多学生唱歌都会不自然地喊唱,虽然我提出了“不许喊唱”的要求,他们仍然直着脖子,闭着眼睛“喊”,到头来自己喊了些什么、唱了些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还有就是和尚念经似地毫无表情、毫无生气地“念唱”。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品不理解,没有感受。对此,教师首先要从姿势、气息、发声方法等知识技能方面去纠正学生不良歌唱习惯;教师还需要对作品的力度、速度、音色、语气、情感、口型等作出富有感染力的声情并茂的示范,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作品有所感受、理解,从而产生表现作品的欲望。继而老师创设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在歌唱实践中去亲身感受、理解作品的美,表达其中的感情。所以,教师应该多安排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参与演唱比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其音乐表现意识,进而提高其表现力。
  3.演奏与舞蹈。
  如今家长对孩子们在音乐素养方面的提高也逐渐重视起来,我发现很多班里都会有小朋友在校外学习钢琴、舞蹈等,借此机会,我时常安排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适时指导,同时鼓励其他学生也要多学本领。
  4.创作。
  小学生的音乐创作是一种发散思维活动。这对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理解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可按某歌曲的旋律,教师示范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风格情绪的理解和自己的经历创编新的歌词,演唱给大家欣赏。
  (2)举行规定曲目或自选曲目的创编舞蹈表演比赛。这项创作难度较大,教师可事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生理特点,编排出学生可接受的,难易适度又符合歌(乐)曲风格、情绪的动作,予以较为规范、连贯、富于艺术感染的示范,启发、引导、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我也能跳得像老师那样好”的冲动,再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队形等,开展表演比赛。
  (3)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即性创作表演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充分感受、理解音乐的美,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激发表演意识,使音乐表现力、创造力得以发展、提升。如聆听《玩具兵进行曲》,我让学生即兴扮演各种角色,在音乐中进行模仿、动作,还评选出“最佳小演员”,鼓励全班学生即兴表演。
  (三)努力搭建“个性化舞台”,从实践中得到反馈。
  “天生我才必有用”,在经过音乐兴趣、心理素质、表演意识的培养之后,学生对自身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肯定,自信心也逐渐增强。此时,学校要多创设条件,提供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开展“音乐擂台赛”“才艺大展示”“谁是小舞蹈家”“元旦汇演”等,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和非强制性的表演中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学生表演比赛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评论这些实践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能力、音乐鉴赏、审美能力是极为有效的。在评论中,学生平等、坦率、直爽、自由,对以前不太明白的某些概念在评论中进一步明确,知道谁表演得好,好在哪里;谁表演得不好,不好在哪里。这样就会取长补短,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以后学生能更自信、大胆地参与音乐表演活动。这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