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景华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的体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本文作者结合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 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对策
  
  1.前言
  
  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是世界性问题,近年来美国、日本及欧洲部分国家关于学生体质下降的研究屡见报道。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国内20多年的体质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体质总体呈下降趋势。笔者在2005―2008年四年大学生体质监测中,对咸阳师范学院1―4年级普通大学生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项指标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大学生在身体形态、有氧耐力、肺活量体重指数等指标上明显存在下滑趋势。
  关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探究影响其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干预对策,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与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高校体育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2.1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是反映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的一个外显指标,一般是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笔者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身高体重指数”这个评价项目调查发现,我院大学生体型总体趋势是由以前的细长型向适中型发展,但两极分化现象逐渐突出,值得关注。表现在胖的太胖、瘦的太瘦,超重及肥胖者逐渐增多,超重和肥胖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健康问题。大学一、二年级阶段超重、肥胖率暂时出现下降趋势,但这只是短暂的停顿,而后又加速上升。
  
  2.2肺活量体重指数。
  肺活量是衡量人体质健康和持续工作能力基本因素之一,对于评价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与2005年比较,此项目指标在男、女大学生中间呈持续下降趋势。
  
  2.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柔韧等,尤其是在耐力项目上,我院根据自身实际,设立了12分钟跑的达标项目。笔者分析4年的统计数据发现,女生在此项目上明显弱于男生,且不达标人数随着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
  
  3.影响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3.1健身知识缺乏,健身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对体育健身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大多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仅凭兴趣,缺乏科学的健身和运动保健知识。此外,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淡簿,不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3.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
  当前社会和高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体育工作基本上是由体育部门自己组织与运作,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缺乏,导致训练工作、竞赛活动开展举步维艰。此外,作为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的重要载体的体育社团、俱乐部种类少,规模小,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是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的原因。
  
  3.3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增大,使大学生不得不过早地为就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在学校安心学习和锻炼。另外,扩招后大学生数量增多,高校的教学任务也加重,为了保证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许多大学生的下午课外锻炼时间甚至是周末休息时间都被占用来上课,学生的锻炼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在就业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得不选择考研来缓解冲就业难的问题,这让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为了考研,不得不放弃锻炼身体的时间来进行学习。
  
  3.4体育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虽进行了改革,但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于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教育目标与增强大学生体质集中在一、二年级学生上,缺乏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从而提高体质健康方面的培养。
  
  3.5体育教育重技术教学轻健康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存在重技术教学,忽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教育的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一、二年级体育课成绩及格才能拿到学分,准予毕业。在此要求下,大学生较重视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但到了三、四年级,体育课只是选修课程,于是体育锻炼明显成为学生的个人行为,由于缺乏管理及约束机制,许多学生渐渐放弃了自觉锻炼,进而造成体质健康状况下降。
  
  4.提高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4.1营造良好的高校体育锻炼氛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齐抓共管,因此,国家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卫生部门等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通过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向大学生普及正确的营养健康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体育的氛围,形成共建高校体育的合力,从而使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4.2提高认识,坚持以“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高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是体育教师,高校的有关领导和其他教师也应该支持体育,为大学生的健康着想,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负责。高校要把体育教育放到它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和决策,给大学生留出充足的课外锻炼时间,从时间上给学生的身体健康予以保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
  
  4.3选择与健身目的相符的健身方式。
  锻炼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身体健壮,更是为了现在好好学习,将来适应社会、服务祖国。所以在选择锻炼项目时,大学生应从这个目标出发,根据性别、年龄季节、环境来确定项目,全面锻炼,例如可以把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项目作为主要锻炼项目。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对身体各部位的器官系统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对于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全面、均衡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要注意思想品德和意志的锻炼,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达到增加体质的实效。
  
  4.4调整课程结构, 改革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体育俱乐部,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高校应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建设更多的体育场馆,以满足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需求,扩大大学生的选择面。同时应调整课程结构,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延伸教师在课外的教育功能,以利其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使得参加课外锻炼的大学生在技术指导上有保证,从而大大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发展学生的强项,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峰.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因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4(3):29-30.
  [2]胡剑,曾红卒.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与改善对策的研究[J].2007,15(4):106-108.
  [3]卢志勇,袁小武.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6,(2):139-14.
  
  咸阳师院教改重点研究项目: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 200601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