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牟 莹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从转变传统就业教育观,树立创业教育观;重构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创业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的创业文化氛围五个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高校 创业教育 内涵 必要性 实施途径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渠道,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自主创业需要个人具有较高的素质,而在现实中,大学毕业生在创业的有关知识、实际的创业经验、应有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方面,都比较欠缺。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业教育,英文为enterprise education,也可翻译为“创业精神教育”或“企业家精神教育”。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显然,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而是注重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二、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创业已成为经济运行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驱动力。这就要求高校把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放在首位,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从现实看,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作岗位已造成冲击,未来工作岗位将越来越脱离传统的模式和要求,更多潜在的或前人未涉足的新型岗位会不断涌现,而未来的新型岗位必须由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来开拓。而长期以来高校培养的大多是传统的就业型人才,他们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难以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发展事业。因此,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高校是知识中心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在知识的创造、传播、转化和应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培养的人群更具有创业的环境和资源优势。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高校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成为有知识、有能力、人格高尚的人。而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修养为核心即创业素养的教育,是高校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创业教育实现了知行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并且反映了终身教育的特征。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且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是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必须加快大众化的进程。但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困难很多,其中毕业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如果大学生只会等待就业机会的来临,而不积极地创业和开拓事业,将会造成智力资源的损失,会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为社会输送的大量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就会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的步伐。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四)是适应就业难新形势的需要。
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最大的困难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解决就业问题是不行的。对大学生来说,进行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能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因此,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政策、训练创业技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促使大学生更新择业观念、超越就业、尝试创业,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拓宽就业途径、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有效方式。
三、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创业教育如何转变成高校的教育实践,使大学生既会“求职”又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传统的就业教育观,树立创业教育观。
创业教育是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推向深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高校要树立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观念,包括通识教育观和个性化教育观,转变那些妨碍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快速发展,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创业型人才,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各方面,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
(二)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各高校里,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大多是专家出身,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往往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然而,创业教育中的核心部分――自主创业培训尤其注重实践和实务,若没有亲身感悟,而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就很难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可以说,教师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着力提高教师创业教育的水准。另一方面要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专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做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让学生体会到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
(三)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和评价模式,重构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
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应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改革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实践,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摈弃陈旧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加大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优化课程设置,对课程设置实施从“刚性”向“柔性”的改革,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在创业教育中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知识结构的关键。一般来说,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专业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开设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其次要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要将原在毕业前进行的就业指导设置为贯通四年全过程的创业指导课,以必修或限制选修课的形式,侧重创业综合性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获取创业所需的知识。应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同时还应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以体现鼓励创新和激励创业。
(四)强化创业实践活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它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探究欲、提升知识和专业技能,继而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能仅局限于“创业设计”、“案例教学”等传统的实践教学,而要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如参与专题性市场调查、小型创业、技术攻关和管理、法律咨询等,获得最真实的创业感受。同时,加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积极推动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和创业活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建立稳定的、多样化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而使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五)营造校园的创业文化氛围。
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和。创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及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一个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的形成对师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创业文化的培育,改变那种僵化落后、不思进取的观念,积极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崇尚创新精神,倡导创业理想,树立创业信念等,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以创业为荣,主动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创业型人才,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深刻涵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业型的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各高校才能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106-108.
[2]徐怀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2):71.
[3]刘鑫玲.创业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03,(3):41
[4]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2):74-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