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人为本”教育观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雨哲 贾珍荣

  摘 要: 本文作者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以人为本”教育观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并从学校体育价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设计、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以人为本”教育观 高校体育 教学目标 教学改革
  
  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由于过多地重视理论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运动欲望得不到满足,无法提起对体育的兴趣,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21世纪的体育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1.“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可具体理解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以实现学生终身的身心健康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主体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和成功体验,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理解和情感交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素养和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提出了新要求。高校体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思想。高校体育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工作能力,养成自觉性的健身习惯、终身体育作为落脚点,达到高校体育培养的规格与未来社会对人才健康要求相接轨。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行为上,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以人为本”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3.1教学目标的确定
  3.1.1教学目标应具有多层性。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建立在教材的性质、技术的难易系数及对体能的要求上,首先对目标进行分类,如分为知识、技能、体能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如分为识知、理解、应用、创新,或是低、较低、较高的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效价与期望值自主选择相应的目标层级,做到既量力而行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体现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条件上追求适合于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获得发展。
  3.1.2体育教学目标要全面与内在统一。在体育课即将从以“育体”为中心转变成全面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情况下,认知目标应该有更具体的要求,认知的深度及知识的涉及面应有一个相应的标准和范围,尤其是教学目标不能仅仅作为达成其他目标的辅助手段,而要体现它的本体价值,把它看作与技能目标同样重要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挖掘其育人价值,促使学生的情感、人格、社会性都得到发展,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3.2教学内容的更新
  为了实现新的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更新体育教学的内容:
  3.2.1体育教学内容要具有多样性与可接受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体育基础、教学条件等,制定偏重于非竞技运动项目、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从深度上讲,教学内容要具有极强的可接受性,既不能过难,又不能过易,广度和深度要有一个比较恰当的比例。
  3.2.2加强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由于大学生需求的变化,教师应加强健美体育与娱乐体育的教学,这些将与健康体育一起,成为高校体育的三大支柱。与此同时,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还应加强健身方法的传授,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3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基本原则,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具体应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3.3.1内部激发性。前苏联教育学家休金娜曾说:“教学方法的教育学价值常常是由认识过程的隐蔽的、内部的方面决定的,而不取决于该过程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在创造型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控制学生的外部活动,更应重视学生的内部活动,特别强调通过内部激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情感投入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
  3.3.2不拘一格,灵活针对性。教师在充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时,应该清楚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针对性,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所有的学生,只有当这种方法的特点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融合时,才能发挥出这种方法的优势。
  3.3.3多边合作性。创造型体育教学方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又包括学生听讲、观察、练习的学习法,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互助与协作,是一种多边互动的方法。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开发与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4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3.4.1体育教学评价应体现“人文性”。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不是把评价对象看作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把学生放在学校体育的整体中来理解;不仅研究学生运动成绩的表面现象,而且应试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现象存在的原因,从而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树立信心,认识自己的潜能,促进自我发展与实现。
  3.4.2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的评价,在充分吸收和继承传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考试制度由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向以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综合考查为标准的评价方向发展,不再只是单一地追求技术技能的量化,用同一把尺子由教师从单方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要测评参照,充分运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体育思想意识,动机,兴趣,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创新精神,实践组织能力,以及课堂表现和健康状况等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刘仁建,李培文.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途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张剑.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发展步伐[J].体育科研,2005,(4).
  [3]时立新.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4]裴立新.“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
  [5]刘智运.论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在高教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