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移动金融的出现促进了整个金融服务业的飞跃发展,也为各个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国有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主要力量,在金融服务方面更要注重量质并举,本着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基本原则,应始终发挥引领行业发展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文章分析了国有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必要性,提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最终对国有银行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移动金融主要是金融服务与电子认证、智能卡与移动通信等信息科学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能够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随身的金融服务。对国有银行而言,一般是利用线上业务(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及其他方式)或特定自助服务设施为客户提供移动金融服务,满足客户交易需求。作为国有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守“回归本源、结构优化、强化监管和市场导向”四项基本原则,把移动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把握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形势,丰富电子支付手段及线上金融产品,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加强风险管控,最终达到普惠金融的目的。
一、国有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一)符合国家普惠金融政策要求。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移动金融是丰富金融服务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发展普惠金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拓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有重大意义。国有银行推动移动金融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是支持国家移动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金融服务渠道移动化趋势延续。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各银行移动金融的具体实现路径,对比近年年报数据,各银行电子银行客户规模不断扩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渠道用户占比逐年上升,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基本达到90%及以上水平,客户对于电子银行等移动金融业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账户查询、交易转账、线上支付,同时还扩大到信贷、个人理财、基金管理、代理保险、债券投资等方面。随着用户对线上业务的交易行为依赖及使用需求日益增长,国有银行移动金融业务尚有发展提升的契机。
(三)国有银行提质增效管理需要。国有银行相对于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具有物理网点覆盖面广、员工数量多、客户规模大等特点,这些在传统银行业务上为其带来了历史优势,奠定了庞大的资产规模基础,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经营负担,如物理网点及员工数量意味着较多的成本资源占用。在当前利差不断收窄的盈利模式下,各国有银行陆续展开了网点轻型化的转型之路,移动金融具有成本占用低、服务便捷的特点,对传统银行业务起到了较好的互补作用,能够帮助国有银行有效释放人力资源,减少物理网点的成本消耗,延伸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帮助国有银行提高创利水平。
二、国有银行移动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
(一)監管力度不断加大。十九大报告提出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而金融风险是当前最突出的重大风险之一,使金融行业进入了严监管时代。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着重强调了“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强化监管和服务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亦陆续出台了对移动金融的监管规定。移动金融作为金融服务的新生力量,离不开政策的监管,在管理体制建立和业务流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更要坚持走合规发展的道路。
(二)金融安全要求日益提升。随着交易媒介和支付媒介向线上转移,如何控制客户在线上进行资金交易的风险,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同时杜绝利用线上渠道进行违规操作,维护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这是银行及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机构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其线上业务发展的关键要素,必须关注各个交易环节可能面临的隐患,防微杜渐,积极防范客户资金被盗、网络病毒攻击、金融数据丢失等风险事件,打造良好安全的交易环境,才能使其在移动金融领域长足发展。
(三)农村移动金融市场尚待挖掘。目前移动金融的用户群体仍以城镇化居民为主,用户年龄层亦倾向于年轻化,移动金融尚未完全覆盖到农村或边远地区,对于高龄用户或低价值贡献的农村用户并未出台针对性的产品,在农村市场的移动金融宣传及服务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国有银行本身在农村领域相对股份制银行或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历史客户基础,如何发展农村移动金融市场,提高农村用户金融服务质量,切实做到普惠金融,是国有银行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四)移动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随着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快速发展,P2P网络融资、虚拟电子货币、众筹融资等移动金融业务不断兴起,用户对传统银行柜面渠道的依赖性持续下降,为了更多的占有市场份额,各金融机构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益激烈。而国有银行受业务规模大、管理流程复杂的影响,在业务创新的主动性及灵活性方面不够,且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尚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移动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带来了一定冲击。
三、国有银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建议
(一)充分发挥金融科技支撑作用。国有银行应利用其自有科技建设队伍和资金充足性的优势,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主动运用各项新兴技术推动移动金融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一方面利用金融科技提高线上客户端的开发水平,完善与各类移动终端的兼容性,简化客户端操作流程,提高用户体验感受,增强客户粘性,有效降低其在物理网点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精准量化移动金融风险,如通过对客户支付对象及支付金额的分析及时判断其交易行为是否合理,对交易异常的事件提前预警,便于银行第一时间进行跟踪分析,降低移动金融风险隐患。
(二)合理利用存量客户历史优势。国有银行相对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机构具有客户数量多的先天优势,在移动金融方面将不再产生重复的获客成本。国有银行应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存量客户交易行为数据分析,包括客户交易类型、年龄结构、支付渠道占比、支付行为偏好等方面,对交易过程中仍较多依赖于传统物理渠道的客户进行针对性营销,可适度建立用户的线上交易激励机制,扩大线上客户使用规模,将简单化、日常化的线下业务不断向线上业务转移,有效释放柜面人力成本,盘活人力资源,将其投放到更多复杂程度高、效益贡献大的岗位中去。 (三)加强个性化服务产品设计。在金融服务产品大体趋同的形势下,客户要求获得的不仅仅是大众化的金融产品,更加关注金融机构的个性化产品及服务质量。因此,综合化、多方位、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是移动金融服务致胜的关键要素。国有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查询、转账、支付交易,应充分挖掘在信贷投放、投资理财方面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同步关注在产品应用领域的创新,借助用户移动金融交易行为的大数据分析,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设计专业化的特色服务产品,满足用户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类服务需求。要建立完备的移动金融售后服务机制,通过后期回访、售后咨询等方式及时掌握客户需求的变更,总结不足,设计一套丰富、科学、合理的移动金融产品。
(四)搭建完善的第三方合作平台。利用国有银行品牌优势与客户规模优势,发挥国有银行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如云闪付、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京东白条、芝麻信用以及移动联通运营商等。要合理进行平台间收益分配,激励各类机构主动建立长效的合作共赢机制,丰富移动金融的应用场景。在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同时,可结合每个平台的受众群体特色针对性推广本行传统金融产品,如利用客户的芝麻信用评分实现对客户信用情况的初步判断,在线上贷款业务方面进行必要的风险防控,提高客户评级的准确性,降低违约风险,实现线上资源的合作共赢,减少了线上渠道的重复建设,有效整合各种支付渠道,建立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移动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满足其多样性金融服务需求。
(五)重点关注移动金融风险管理。移动金融领域的重中之重就是安全性问题。国有银行较大的客户规模及资金规模是其经营发展的优势,但一旦发生风险,有可能出现传递性、区域性的风险事件,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应着重关注移动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建立一套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流程风险防范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风险计量模型及风险预警机制,对外要加强数据交互安全,在产品和客户端上要体现安全性管理要素,通过金融知识宣讲、互联网宣传等方式提高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对内要同步加强员工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判断能力,杜绝员工道德风险事件,建立职责分離、岗位监督等内控管理机制,最终达到有效防控风险事件、稳定金融市场环境的目的。
(六)提高农村移动金融服务力量。国有银行要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把“三农”作为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做好金融服务尤其是移动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主动总结当前农村移动金融领域的薄弱之处,做好农村用户需求调研分析,定期组织金融知识讲座宣贯移动金融的渠道优势及潜在风险,加强受众心理接受程度,配套以简单易懂的线上服务产品,将移动金融与农村生产领域有机结合,发挥农村用户主体作用,加强农村用户的普及与应用力度,切实贯彻普惠金融的政策要求。(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6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