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 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中的教学侧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二级学科的一门通识课程,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下各个专业广泛开设。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非专业(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之间,其教学侧重应该有较大的区别。该研究结合作者近十年的教学积累经验,主要从教学理念、知识架构与实践技能三个方面来区别专业和非专业教学侧重,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中提供教学方向。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教学侧重
人力资源管理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里面是重要的一门通识课程,类似于管理学课程,是一门在国内高校的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商学院等院系广泛开设的课程。工商管理下设如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在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下的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甚多。学科的课程设置主要根据教育部对学科属性及培养目标来确定,把课程设置为通识类、专业必修类、选修类等,专业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非专业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放置在不同的课程类别里。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理念
基于專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中每一门课程对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贡献和价值评价就成为衡量该门课程的设置科学标准,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必须对这一宗旨有所了解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主要是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而对大学生自身的现实需求则关注不足,因此,如何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理念,从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值得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师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这涉及授课教师对一门课程所持的教学理念的选择。教师对一门课程所秉持的教学理念的判断,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直观价值判断以及学习热情的投入。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性质
课程的性质一般是课程适应对象、课程学习方式、课程教学性质、教学环节和课程学习结果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专业和非专业之间往往在学习方式、开设时间、课程教学性质、教学环节以及学习结果衡量方面有较大的差异[1]。作为授课教师或授课团队成员,应当秉持教学理念主动去研究这些课程性质描述的维度差异,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环节上认真把握细节差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这些差异所带来不同的结果,培养出真正有差异化企业管理思维的学生。
(二)差异化的价值和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在组织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企业管理专业由于培养的人才都是在企业或组织里从事相关工作或管理工作,需要具备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对组织管理中的组织结构、管理文化以及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认知与理解,加上这门课程涉及个人管理、时间管理、情绪与智力管理、团队与沟通管理等知识,企业管理类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这些必备知识[2]。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从专业本身的价值和个人价值去进一步从该课程中吸取养分。
二、专业差异化需求视角下的知识架构
专业差异导致各专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厚度方面的需求有差异,需要授课团队对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学科背景进行相应的规定和管理,以便不同专业之间在教师配置上的科学选择[3]。
专业培养差异要求不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知识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要求在教材选取、知识结构框架安排、教学侧重与偏向、教学过程和控制以及教学评估方面需要因专业而异。
深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专业与非专业讲授深度主要体现在理论维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比较早,主要为后续专业课的开设打下基础。所以,给人力资源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意义深远。
广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新兴学科,理论知识系统大多来源于一些成熟的学科理论,如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生理学、政治学等。在授课教师选择方面,比较倾向于有多学科背景的老师作为授课最佳人选,如尽量选择本硕博都来自不同学科教育背景的老师或授课团队成员。对于非专业而言,尽量选择具有和授课专业背景有紧密联系的授课老师或授课团队成员,尤其是与所授课专业背景结合比较紧密的授课成员。
厚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厚度体现在理论知识叠加、知识嵌入空间、实践技能跨界等维度。理论知识叠加主要表现为多理论视角和范式之间的对话、互融互通、整合知识流和知识系统。
三、实践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能要求更高。主要原因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市场管理人才,尤其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以及对“学管理者的管理”和实现“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的管理”[4]。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能要求比其他专业更高。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能在专业之间有不同的强调。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系统强调,都集中在课后或规定时间段集中进行。这种模式现阶段有一些变化,就是管理类学科都构建了管理实验室,大部分实践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相当一部分的实践安排在实习期间完成。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实践技能在课程教学环节强调较少,或者没有介入实践技能教学环节。
(一)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能体系
专业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能是专业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各大院校几乎都是在高年级阶段集中安排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并非与理论教学过程同步。目前,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企业管理如财务、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传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实践技能主要强调操作技能、胜任能力技能、角色模拟技能和现场管理技能[4]。
(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技能 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技能教学,主要以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为纲,围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技能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逐一细化在实践技能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的统领性课程,要求在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和学习期间,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专业课程都顺带连接,以便让学生知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架构,为后续即将接触相关课程和知识做总体铺垫[5]。
四、結论
一直以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企业管理是管理教育中的一个强调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通识课在企业管理教育中得到了较高的重视。长期以来,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不同,并且在教学效果评估的压力下,很少有人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进行专业与非专业教学差异化研究[6]。很多高校在教材选取、师资选择和实践技能教学方面,在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并无差异设计,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平淡化,专业与非专业之间体现不出水平差异,专业与非专业教学趋同化,教学效果得不到改善和提升,这乃是教学设计的偏误[7]。该研究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三个方面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教学侧重安排,提出了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差异化教学方向,为高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安排,尤其是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基金项目:该研究得到贵州大学人才引进项目[(2014)031]资助。
作者简介:马俊(1978-),男,贵州印江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企业社会责任等。
参考文献:
[1]陈浩.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大众科技,2010(7).
[2]汪克亮,杨力.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9(42).
[3]罗帆,李昂,彭谦.就业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09(7).
[4]李群.实践性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11(22).
[5]李淑娟,孙勋成.亲验式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商业经济,201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