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黏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实际观察和妈妈的讲述,使我了解了黏虫对农业生产危害的严重性、识别的基本要点、主要生活习性、在一年中的简要发生规律和及时有效防治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妈妈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使我认识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黏虫 黏虫饲养 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66-02
我的妈妈是一个养虫工,她在一所国家重点高校的害虫防治实验室养虫,这个实验室不大,但每年也有20多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在里面做试验,完成他们的学位论文,其中将近一半人所做的试验研究工作与黏虫有关。
我第一次听到黏虫这个名字,是在5年以前,妈妈回家后高兴的说,他们实验室参与了一个国家重大项目,她现在又要养黏虫了。我一听“粘虫”,就问妈妈:你养“鼻滴虫”!多恶心呀?妈妈说:黏虫不是“鼻滴虫”,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小麦等多种作物的大害虫。妈妈接着说,黏虫可神奇了,早在很多年以前就在我国很多地方发生,人们将它称为“虸蚄”,大发生时常在很短的时间,甚至一夜之间就会将田间成片的庄稼吃光,所以又将他称之为“神虫”。在山西省的忻县,至今还保留着清朝时所建的“虸蚄庙”,就是当地老百姓想通过烧香膜拜的方式祈求粘虫不要发生危害。听了妈妈的话,我将信将疑,对粘虫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告诉妈妈等我有空时一定要去看看这个“神虫”。
转眼暑假到了,我跟着妈妈去了她的养虫室,养虫室面积不大,大约有20多平米,室内整洁干净,养虫用的各种用具排放有序,空调吹着凉风,加水器冒着水汽。从酷热而又干燥难耐的室外进入养虫室,26度左右的温度、70%左右的相对湿度真舒服。我脱口而出:妈妈,这里真舒服呀!妈妈说:没有办法,黏虫太娇气了,它就要在这样的温湿度下生活。温度太高或太低,空气过于干燥,它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就是黏虫为什么在一年当中,像候鸟那样,春季有两次从南向北,秋季有两次从北向南的迁移发生的原因,也是黏虫即是在适宜发生的地方也不是年年都大发生,而是偶发成灾的原因。妈妈指着体长大约有15-17mm,翅展大约有36-40mm,灰褐色的蛾子对我说,这是黏虫的成虫,与其他蛾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它的前翅中间靠前一点的地方,有2个黄褐色的圆斑,其中靠外侧的圆斑下方有1个小白点,小白点两侧各有一个黑点,从顶角向后有1条黑色的斜线。你见过的蛾子很多,但其他种类的蛾子都没有这样的特点。黏虫每年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迁移发生,就是靠它的成虫晚上飞行完成的。成虫起飞进入大气层后,靠气流的运载,一次最远可以飞行1000多公里。这个规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才搞清楚的,过去的人怎么能知道这个现象呢?他们看到的黏虫在突然大发生的情况下,大量幼虫不知从何而来,眨眼之间就将庄稼吃光,所以将黏虫称为“神虫”就不奇怪了。
在一个洗的很干净,容积为5L的塑料桶中间,用细线吊着一个棉球,大约有20余头粘虫的成虫静伏在桶壁或靠桶壁竖立,扇状折叠的白纸上。妈妈告诉我,棉球浸有蜂蜜水,是为黏虫成虫补充营养用的。因为在自然界中,粘虫的成虫或者其他的蛾子,都不能直接取食植物的叶片或其他部位,只能吸食一些花蜜作为补充营养,蜂蜜水是黏虫成虫最喜欢的,如果不取食蜂蜜水,就不产卵或者产很少的卵。我睁大眼睛,找了半天也没有看到黏虫的卵。妈妈将折叠的纸拿出来,轻轻撕裂一点,指着长约0.5mm,半球形,乳白色至淡黄色,有光泽,单层排列成行成块的东西告诉我,这就是黏虫的卵。成虫为了保护他们所产的卵不被自然界中的天敌取食或寄生,有意产在隐蔽的地方。
在靠墙一侧的桌面上,放着洗脸盆大小的5-6个塑料盆,上面盖着白布,我打开一看,哇,里面这么多虫呀。大约200余头肉呼呼的蠕形幼虫,体长大约30mm,体色黑色,身体上有白色、蓝色、粉红色至灰白色的纵线条,如果底色不是黑色,该有多漂亮呀。妈妈告诉我,这是黏虫的幼虫,由于身体上有很多鲜艳的线条,多以又称为“五色虫”。我看到幼虫数量这么多,好奇地问,你们怎么养了这么多呀?妈妈说:黏虫只要条件适宜,很容易大量发生。黏虫的幼虫还有一个名字叫“行军虫”,你知道为什么吗?妈妈看我一脸茫然,接着说,黏虫大发生时,受害的农田虫口密度很大,局部区域往往一平米的地面上有成千上万头幼虫,很短的时间内会将庄稼全部吃光,然后成群结队迁移到其他田块,就像过去战争年代的人海作战,故称其为“行军虫”。所以,一旦发现黏虫发生,就要立即进行喷药防治,稍有耽搁就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怪不得妈妈说她参与的这个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项目,全国有很多单位,很多人合作开展研究工作,目的就是为了有效控制黏虫的猖獗成灾。
在另一个塑料盆中,妈妈正在仔细地挑拣着像蚕蛹一样的东西,妈妈告诉我这是黏虫的蛹,它看起来好像死了一样,一动不动,实际上它的内部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再过几天就会变成我刚进到实验室时所看到的蛾子。这时我突然恍然大悟,想起我还在幼儿园上中班时养蚕的情景,我高兴地问妈妈,粘虫的发育过程也要经过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吗?妈妈转过头来,微笑着对我说:你真聪明,说的很对。
钟声敲响了12点,妈妈要下班了。看着妈妈将桌面收拾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我开玩笑说,黏虫就是在土里钻的,还怕桌面上的尘土吗?妈妈认真地说:虫与人一样,也会感病。一旦感病,由于种群密度大,会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死亡。很多人,包括我们实验室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就是因为不注意这些细节,在养虫的过程中,都出现过全部死亡的现象。妈妈的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整个一上午在实验室的所见所闻,使我受益匪浅,对我教育很大。妈妈就是一个普通的养虫工,之所以能将虫养的这么好,深受實验室老师和学生的好评,与妈妈做事认真细心的工作作用肯定有必然的联系,她能知道这么多黏虫的逸闻趣事,说明她为了养好黏虫做了许多与黏虫生活习性和行为相关的功课,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高兴的向妈妈竖起了大母指:妈妈,你真行!
作者简介:
孙培文(2003-),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四班学生。
指导教师:慕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