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导学案以“导”为手段,以“学”为目的,通过导目标、导内容、导思维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摆脱了传统教学只重视教而忽略学的弊端。导学案通过导与学的融合更好地组织和完成教学任务,适应中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以及教学改革的要求,共同促进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发展。
【关键词】导学融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099-02
导学案是在课程改革中创新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导学案慢慢地向整个教育领域推广。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导”与“学”的融合,通过导学案,给学生寻找一个支点,作用于学习,引导学生围绕支点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与知识的凝聚力和融合性。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采用导学案的模式进行授课,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导学案更多关注的是考试会考什么、怎么考,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到底应该学什么呢?学基础知识、学思维方法、学知识运用,简单地说,学生的学习就是能力提高和思维拓展的过程。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学”,这种课堂会让学生感觉思想政治课就是“死记硬背”“刻板古董”的代名词,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的的积极性会降低。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我们需要探寻导学案模式的最优设计,真正发挥导学案“导中学、学中导”的作用,构建教学相长、和谐共生的教学模式[1]。
一、优化教学目标进行导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教,而忽略了如何学。导学案教学就需要注重学生“学”的问题。学,首先需要有方向和目标。这个方向和目标按照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达,是分为三个层次的,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是这种表述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学生的认知无法达到这种高度。课程三维目标其实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不适合出现在学生的导学案中。导学案的目标,我们可以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思维的训练和提升。
基础知识目标,是每个学生首先需要掌握的,它难度不大,一般不适合用“认识……”“了解……”“培养……”这样的模糊抽象的字眼,可以转化为一个个的知识填空或者小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就可以直接获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获得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和疏通。如在学习《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课题时,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现三者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快速理解三者的区别。当然导学案中仅仅有基础知识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向学生提出发展性目标。
如通过小组讨论对比股票和债券的特征,理解为什么可以把债转股作为企业不良债务处置的一种可选途径。这个发展性目标使知识的深化与学生的能力刚好形成了一种新的交点,通过分析归纳整理知识,延伸了学生的思维。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特定情境的理财进行分析,这也是属于发展性目标,它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基础知识构建完成的情况下,这种发展性目标既凸显了学生学习的延伸性,又考验了学生知识把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是最能体现引导作用的环节[2]。
二、凸出重点内容优化导学
学习的内容是导学案的灵魂,具体反映到导学案中,要求我们的教学回归学生本身和知识本源,遵循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凸出目标的层次性和知识的重点。导学案中学习的重点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课程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导学案的学习重点内容。如在学习《民主监督》的时候,导学案的设计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将大篇幅的时间花在“民主监督的方式”上,但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民主监督的意义”及“公民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民主监督”。如果导学案没有正确确定这一重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也会由于后者所占文本的篇幅太少,而误将其不作为重点来学习。这种导向就发生了错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开展。
除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难点,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和知识构成的差异,导学内容应该是动态平衡的。所谓动态平衡,主要是要求导学案的内容要善于通过平衡班级的水平来把握教学内容。这是因为课堂是由多个学生主体构成的大集体,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教师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而选取的教学内容对于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就需要把教学内容实现从课本到生本的
跳跃[3]。
要实现这种跳跃,就要求导学案能够通过情境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主动清晰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补救。
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导学案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情境:面对同时涨价的大米和牛肉,人们仍然愿意购买大米,但是却放弃了牛肉而购买猪肉;同样,面对油价的上升,人们对于汽车和电动车的购买出现了偏移。请问这是由于什么因素造成的?这一个情境,其实是需要学生区分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关系。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会自主思考:为什么大米涨价依然要买而牛肉涨价了却可以放弃?电动车和汽车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就在无形之中确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也能够对不同学生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这种导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回给了学生,可以避免忽略学生主体差异性带来的目标趋同化,在合理引导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教学效果推向有效性发展。
三、以深度的思维提升导学
导学案仍是知识填空、知识探究等模式,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疲倦感,也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导学案的问题和内容应该不断深化。内容的深化并不是说要挑选学生不懂的或者很难的问题,而是强调要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思考中得到乐趣。
传统的导学案往往是以“情景问题”“知识归纳”等最为常見,但是对于问题是否有效、是否具有深度,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否新颖、是否具有观点性却没有进行过多的考虑。因此,在导学案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所设置的情景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达到最大效应地关注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挖掘问题的能力。
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这一课中,导学案一般都会呈现“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可以回答出三个原则。但是对于三个原则具体的表现和运用,导学案就可以继续挖掘更深一层的内容,如如何理解高考少数民族加分的政策。学生如何回答和理解这些问题,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它最容易体现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达成预期的效果,这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它应该是具体而基础的,它也可以是抽象而发散的。导学案要引导学生在正确梳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实现“导”与“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安明·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政治“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求[J].教学研究,2013(5).
[2]朱淑芸·高中思想政治课“导学案”编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何善亮.基础教育学校“学案导学”教学变革的理性思考——“学案导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超越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3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