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课标下,对美术课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在新型课堂上需要教师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能力;美术语言
一、开设鉴赏课
学生在学习美术时,天赋对于他们来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后天的努力也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合理为学生设立一些鉴赏课,帮助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作品,让学生对美术这门课程产生更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选择在课堂上借助一些多媒体工具来辅助自己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快融入课堂,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再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如拉斐尔的圣母壁画、敦煌的飞天壁画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一幅幅画中感受到美术课堂的乐趣,从而一步步地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将鉴赏画融入自己的课堂中。如以“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这个主题为例,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鉴赏画融入其中,在鉴赏中开始新课的导入,让学生的思维紧紧跟随着教师,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新的知识点。在鉴赏中教师还可以不断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灵活运用美术语言
每一门课程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美术课也是一样。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美术语言。创新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建立在创造的基础上,是一个过程,来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给学生创设出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的训练,使他们可以更好地运用美术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想象能力来讲,学生已经在自己的脑中对各种表象进行了加工,创造出了新的形象。美术是一门视觉性的课程,因此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是很重要的。那么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好学生,毕竟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而发散思维是创作者在进行创新时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促使创新者打破常规,跳出固定的创作模式,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风格以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教师在讲“设计效果图”这一主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些事物如闹钟、书本等等,在现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对未来进行大胆的想象。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灯和阳光结合起来,发挥想象,制造出一个太阳造型的台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因为每个学生个性、心理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鼓励学生,并且进行正面的引导,不要一味否定学生的想象,从而束缚了学生想象力。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联想的训练,不断地扩宽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如水果、地球等,学生可以有具体的事物联想到抽象的知识,并且从物体的表象看到它的本质。
三、增加师生活动
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先安排好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尽可能地为学生安排一些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班级的学生,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还可以缩短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互动中引导学生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让每一位同学在美术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并且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也可以得到提高,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授课时通过各种途径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美术,并且鼓勵学生让他们敢于在美术课堂上畅所欲言,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教师只需要在学生需要时进行点拨和提醒,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以及鉴赏审美能力,而且教师还需要一步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敢于动手才可以将想象变为现实,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样的高中课堂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可以为他们之后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成长为具有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艳.浅谈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J].新课程(下),2011(9).
[2]赵俊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3]韩艺.化学教学与创新素质探析[J].现代交际,2012(9).
[4]仲维华.化学创新思维培养 缘于教师“有心”而为[J].化学教与学,2014(8).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5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