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现状的研究与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教育过程仅按照专业体系进行教学活动,没有按照企业生产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并且学校的教学环境跟实际施工环境相差甚远。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无法亲临现场,无法亲身体验职业活动,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无法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因此,站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事业的开展与落实。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生产过程;对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150-02
面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使高职教学过程更加适应一线的生产过程,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过硬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我們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效使教学过程结合生产过程,使学生习得更加适应当今一线生产状况的专业技能。以下以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为例,进行系统介绍。
一、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探究
在当今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大多数专业教学一直按照传统的专业教育体系开展教学活动,普遍缺少专业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这样的专业教学模式往往是院校专业教学内容与当今一线生产内容相脱节的,基于院校体系的专业教学普遍落后于当今一线生产技术,从而使高职的专业教学功能不能满足实际的市场需要,形成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实际生产需求相脱节、就业质量低的问题。
欲想解决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实际生产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就必须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使相关专业教学更加贴近一线的生产过程,从而利用教学模式的转变加强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实际生产应用性,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教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实际运用的生产技能。
二、努力转变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积极实现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如何转变为更加贴近实际生产过程的教学模式,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提升育人功能是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利用“双导师”职业教育模式与“校企融合”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提升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育人标准,使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与一线的生产过程进行紧密对接,从而为学生培养出在今后职业发展道路上真实可用的工作能力。
(一)利用“双导师”职业教育模式,使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真实生产过程
“双导师”职业教育模式是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导师”职业教育模式在院校导师的教育基础上,聘请相关专业的一线生产工人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介绍一线生产的相关专业过程与技术,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真实的生产过程,最终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够获得更加专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
具体在我们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双导师”职业教育模式开展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聘请本地资深的“建筑工程师”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通过本院导师与“第二导师”的有效合作,使我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我们为学生聘请的“第二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前一线的建筑工作内容,为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生产实际,有效提升建筑工程专业技能。
(二)利用“校企融合”教学模式,在有效实现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生产过程对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我们在利用“双导师”职业教育模式有效实现高职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同时,还有效利用“校企融合”教学模式开展进一步的生产对接,从而使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真实接触一线生产过程中有效掌握建筑工程专业技能,并促进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在“校企融合”教学模式的开展中为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积极联系相关的实训单位,并引导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走入真实的建筑工程单位,进行一线生产实训。而在这样的“校企融合”教学过程中,为实训学生分派了相应的指导教师,帮助实训学生解决各种学习问题以及生活问题,从而让实训学生即使在进入企业进行实训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得到院校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在这样的“校企融合”教学模式中,我们还与实训单位进行有效沟通,由学校牵头,组织实训学生与实训单位签订协议,从而使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能够在实训结束后直接进入实训单位,有效地拓展了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三)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开展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
为了让建筑工程专业学生更加便捷地接触一线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我们积极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改良建筑工程教学模式,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具体来说,我们分别利用“微课”“慕课”“云课堂”“在线精品课程”等信息化教育手段有效地为建筑工程专业学生播放了更加清晰展现当今建筑工程行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课程。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模式纷纷表示认同,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够在有效提升当代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他们带来建筑工程的一线生产资料,从而切实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如在“慕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生产过程,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工程测量、工程造价、建筑施工技术等教学视频。在此基础上,加以教师详尽的解释,使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能够有效地把在校所学的课程知识与生产一线的建筑工程生产过程联系到一起,从而有效实现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的对接。
三、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特点与效果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开放性”“实用性”与“功能性”的特点。对“开放性”的特点来说,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利用“双导师”职业教育模式与“校企融合”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与一线建筑工程生产过程相对接,使我们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原有的高职建筑工程课程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使学生面向就业市场需求的建筑工程专业能力提升。对“实用性”特点来说,我们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过程中,注意通过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发展学生能够在当今建筑工程生产過程中开展运用的专业技术能力,无论是“双导师”制度、“校企融合”模式或者是“信息化”教学都能够满足学生提升建筑工程专业技能的需求,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成果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技能,并最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劳动能力。而对“功能性”的特点而言,我们通过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更多地填补传统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功能性缺失,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并针对具体的建筑工程专业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扩充,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建筑工程专业生产经验,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快速有效地进入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职业教育功能的有效转化。
(二)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首先提升了学生对口专业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让学生拥有能够适应实际建筑工程需求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后,通过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改良,不仅为学生培养了当前最新的建筑工程专业工作能力,还为学生有效树立起了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自信”,让学生深切认识到建筑工程专业是一个市场需求量大、就业质量可靠、职业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此外,学生在“双导师”制教学、“校企融合”实训、“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还有效养成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认识到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即使在他们进入工作领域之后也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完善自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钻研专业、不断学习的良好品质。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使高职学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接触建筑工程专业领域内的实际生产过程,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能力与美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多为“2+1”模式,两年理论学习加一年实习,学生在工地实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专业问题,此时如果学生能够重返校园,带着问题来学习专业知识,教学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学生无法做到回炉再造,所以,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革。
在实现教学和生产对接的过程中应积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方面工作还有待加强。
总而言之,高职的教育模式应该紧跟社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创新。我们在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利用“双导师制”“校企融合”等具体手段,有效地将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了真实可用的一线生产技能,从而切实提升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实效性,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解决。
参考文献:
[1]朱艳,曹元军.高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研究: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25-27.
[2]李志伟.“课堂实境+校企同步传输+企业实践”高职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6(2):93-95.
[3]陈灵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刍议:以经济法课程为例[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13(4):220.
[4]卢春林,王芹.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产学对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68-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