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学五融入”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少华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校可持续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了“工学五融入”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考评、课程教学五方面与企业相融合,从而适应区域产业需求,强化中高职衔接制度建设,积极探索苏北欠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工学五融入;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吴少华(1964- ),男,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江苏 淮安 2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苏北欠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研究与对策”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17ZDIXM05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2-010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体系。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构建和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动态,依据苏北欠发达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对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设置,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过程和工作任务,分别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职业院校要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对岗位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依据,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工学五融入”中高职衔接培养专业人才模式,积极探索苏北欠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工学五融入”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将企业人才需求融入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将企业市场运营融入教学过程,校企共同培育专业人才;将企业考核评价融入教学考评,校企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校企共享教育教学与生产经营资源。
一、将企业人才需求融入培养目标
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中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在中高职衔接中,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企业人才需求融入培养目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课程体系,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1.加强实地调研,了解行业企业需求。职业院校要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认真调研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及需求变化,并认真分析和研究职业能力需求,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2.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内容,更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一,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由专业领域的专家和行业企业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组成,企业人員占较大的比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要参与专业教学计划论证和课程设置等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信息交流、咨询和顾问等方面的作用,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调整提供指导。
第二,定期进行企业调研工作。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考察本地区企业的需求状况,并定期走访大、中、小各种规模和种类的企业,广泛听取企业对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加强企业对口人才培养工作。一是依据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服务;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承担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业务,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的技能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三是积极与企业联系和沟通,开拓毕业生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1.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变化,优化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不断提高中高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动性。职业院校在改革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时,要根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 有效对接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在中高职衔接中要加强教材建设,实现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设计课程建设思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实现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职业院校要有效对接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学生“用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使教、学、做、用相统一,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能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衔接。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第一,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接受安全防护、劳动纪律和文明生产等教育。实训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是针对一系列技能进行的综合素质培训,如建筑专业学生可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到工地进行参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教学实习,从而初步掌握施工测量、拌制混凝土、砌墙技术、抹灰过程、材料预算、工程质量检验等专业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训,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重要载体,也是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的重要保证。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技能训练的环境,学生要亲自制定实训步骤,确定操作方法和操作工具,并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构思、设计和创造,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第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办学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和良好运行,是开展实习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制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模式进行日常教学。职业院校要主动了解企业技术及专业需求,多渠道拓展顶岗实习岗位;企业则对学生实行准员工管理,在技能训练中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结束后,校企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职业院校要与各类协会、学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针对顶岗实习岗位群进行课程开发,把学生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职业院校还要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强化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不断完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的顶岗实习取得明显的成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提升。
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虽然为企业解决了部分人力资源的问题,但也给企业带来了负担。为实现长效发展,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中高职学校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同时,也要为企业创造利益。例如,利用学校师资力量,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岗位培训等服务;利用学校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和攻克难题,甚至与企业联合做课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创造效益,共谋校企双赢的局面。
三、将企业市场运营融入教学过程
在中高职衔接中,要将企业市场运营融入教学过程,从职业技能入手,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教育功能。校企要共同培养学生沟通、策划、品牌设计、调研以及文案写作、创新等能力,并在教学中设置企业市场运营仿真环节和岗位运作流程,强化学生的市场运营理念和意识。
为确保模拟企业岗位实际运作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将全班同学分配为若干小组,每组组员6~8名,每个小组任命一位负责人,完成模拟公司命名、组建策划公司、成员分工寻找合作项目等任务。小组成员要相互协作,在寻找项目合作企业、获得企业项目支持上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一是模拟组建策划公司,确定项目,寻找合作企业对项目的支持;二是开展项目策划工作;三是各组学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交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及时进行跟踪和指导;四是由教师、企业、学生进行三方评价,对项目成果进行检验,帮助学生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和内容,促使其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四、将企业考核评价融入教学考评
在中高职衔接中,要建立教、做、学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考评机制的功能和作用。注重过程性的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分项目考核和综合项目考核三部分内容。职业院校要邀请企业的兼职教师从职业评价入手,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执行能力等实习效果为学生评定实践课程成绩,将企业考核评价融入教学考评。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实训实习、课堂出勤、项目参与等,要着重考核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分项目考核包括调研报告、营销方案策划项目书、品牌形象设计、企业定位策划、渠道策略、价格策略,由教师和企业人员根据评分标准共同评价;综合项目考核包括学生提交合作企业的营销策划书及答辩等,主要由企业人员与教师团队共同对策划作品的实用性、推广性、创新性和现场表述与答辩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分。
五、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
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良好的职业素养适应企业环境,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赢得在企业的发展机会。在中高职衔接中,要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训课要注重灌输企业文化基本理念,突出企业的文化环境氛围。实训课的课堂连接市场、衔接车间,要设计学习过程融入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综合运用图板、标语、学生作品等形式布置实训场,并按照企业项目小组的功能对学生进行角色分工轮换,实施企业程序化管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使用企业的管理制度来考核和管理学生,向学生明确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经常开展一系列科技作品制作、职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如推行“天天练习、周周比赛、月月竞赛、学期举行大型技能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增长知识,增强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认同感。
学生按照专业岗位要求,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实操训练,可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职业院校可以指导学生组成模拟公司,鼓励学生和企业直接对话,通过真实项目与企业进行合作,采用参与式模式、实践导向模式和项目任务驱动模式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院校要通过专家报告会、企业人员参与课堂等活动,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建设和现代企业经营观念。学生也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感受职业氛围和企业文化,培养工作兴趣。学生在毕业前还要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行业企业道德标准、行业规范和行业规则,尽快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标准,增强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锐意进取的职业品质。
“工学五融入”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能为本,以适应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的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职业院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使毕業生具备胜任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岗位能力目标包含职业能力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要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综合能力包括价值取向、职业道德、职业信念和职业精神。在中高职衔接中,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对应的层次层级要对应具体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需求的内在层次层级,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这种“层次层级”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2]姚晓艳.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背景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6):58-59.
[3]王东梅.职教集团视域下的中高职衔接体系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16(6):5-6.
[4]李喜梅.现代职教体系视阈下中高职衔接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4-6.
[5]田晨.基于“工学五融入”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5):125-127.
[6]邵元君.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职教论坛,2013(25):47-51.
[7]周峻岭.现代职教体系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0):33-34.
[8]张荣,陈江红.《品牌策划》实践专项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工学五融入”的人才培养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38-39.
[9]陈玉峰.适应现代职教趋势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5-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4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