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黄芩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0055-02
   黄芩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是传统的药食兼用天然植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黄芩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近年来,科研工作者针对黄芩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开展研究和应用,并取得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综述黄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黄芩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具有精密度高、分离效能高等优点。李因泽等采用HPLC色谱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去甲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含量。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去甲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在98.70%~99.17%之间。
  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颜梅等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中5种黄酮苷元成分含量。去甲汉黄芩素、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千层纸素A的进样量分别在0.018 0~0.108 0、0.378 0~2.268 0、0.094 5~0.567 0、0.022 5~0.135 0、0.035 4~0.212 4μg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2%、101.80%、99.25%、98.71%、99.05%。
  3 近红外光谱法
   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天然药物检测,具有速度快、样品处理简单、对样品没有污染等特点。
   王晓虹等结合化学计量学用近红外光谱法对黄芩中总黄酮含量进行快速、无损定量分析。采集25份黄芩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按紫外—可视分光光度法测定各黄芩样品的总黄酮含量,再建立用样品近红外光谱预测总黄酮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及光谱区间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确定模型预测精度的交叉验证均方根为1.18%,决定系数(R2)為0.81,残留预测偏差(RPD)为2.34。
   成东霞以黄芩苷含量为特征指标,探索应用近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鉴定黄芩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矢量校正+一阶导数预处理方法”为最优处理方法,采用本预处理方法建模得到最优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校正标准差(SEC)和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93.67%,1.08,12.00%,使用32个检验集进行检验,得到决定系数(R2),预测标准差(SEP)和相对标准差(RSD)分别为89.07%,1.19,12.46%。用已知含量的黄芩样品进行准确性检测,确定模型可靠准确。
  4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借助于HPLC的理论及原理,涵盖小颗粒填料、非常低系统体积、快速检测手段等全新技术,增加分析的通量、灵敏度及色谱峰容量。与传统HPLC相比,UPLC的速度、灵敏度及分离度分别是HPLC的9倍、3倍及1.7倍,缩短分析时间,减少溶剂用量。
  连中学等建立UPLC测定黄芩药材中9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时,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以甲醇(A)-乙睛(B)-0.1%甲酸水溶液(C)为流动相,流速0.3 mL/min,检测波长为278 nm和325 nm,柱温30 ℃。9种黄酮类化合物在12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r≥0.9991)。
  5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将色谱的高鉴别性能和质谱的高分离特点完美结合,实现色谱和质谱互补,是比较先进的现代分析技术,具有分离能力高、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和专属性强等特点,符合现代药物分析研究对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分析方法的需求。
   谢彤等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的方法,采用Thermo BDS Hypersil C18(2.1 mm×100 mm,2.3 μ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柱温为40 ℃,乙腈(A)和0.1%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采用多反应监测的方法进行质谱扫描。白杨素、黄芩素、芹菜素、木蝴蝶素A、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木蝴蝶苷A的定量范围分别为0.975~62.5,4.875~2 500,0.975~62.5,0.097 5~12.5,
  0.048 83~6.25,4.875~2 500,0.488 3~250,0.488 3~250 ng/mL,在该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8种指标性黄酮成分的回收率(n=6)分别为98.75%,96.44%,101.13%,99.41%,102.26%,98.45%,96.75%,99.42%;检测方法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
  6 红外光谱三级鉴别法联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IR-TL法可在增大样品光谱分辨率的基础上逐级放大相似光谱之间的差异,实现对成分复杂的样品的区分。HPLC-MS法综合HPLC分离能力和MS分辨能力,其MS检测器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的检测器,不需要色谱分离即可准确定量,适于一些含量较低或者极性相近的成分分析。    赵胜男等研究不同生长期春秋两季采收黄芩药材中有效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差异,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药材中6种黄酮类成分(千层纸素A、白杨素、黄芩素、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的变化。IR-TL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黄芩所含黄酮类、苷类、糖类、酯类等成分均有所不同,其中二年生黄芩中的苷类物质含量最高、药材质量更稳定;不同采收期对上述指标成分含量有较大影响,其中二年生春季采收样品的整体含量高于同年份秋季采收样品。
  7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
   毛细管电泳技术兼有电泳和色谱技术的双重优点,具有高效、高速、高灵敏度、高自动化,以及样品和试剂耗用量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中药成分含量分析研究。
   韩乐等建立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MEKC-DAD)同时测定不同批次黄芩及其炮制品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及芹菜素含量。6个黄酮的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加样回收率为96.20%~103.6%。用此法测定黄芩中6个黄酮类成分含量,得到满意结果。
  8 结语
   黄芩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红外光谱三级鉴别法联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等。其中,多种色谱法联用效果检测速度高、灵敏度高、试剂耗用量少,检测效果最佳。
  收稿日期:2019-10-26
  作者简介:樊志强(1986—),男,讲师,从事中药提取及化学成分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恩泽,刘月芬,刘玉君,等.不同产地黄芩中6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9):946-948.
  [2] 王晓虹,朱晓伟.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黄芩总黄酮含量快速无损检测方法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16):32-33.
  [3] 成东霞.近红外定量模型快速检测黄芩中黄芩苷含量的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6.
  [4] 连中学,刘玉,柴俊雯,等.UPLC法同时测定黄芩中9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J].中國中医药科技,2017,24(5):604-606.
  [5] 赵胜男,刘素丽,徐杨璐,等.红外光谱三级鉴别法联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不同采收期黄芩药材的质量[J].中国药房,2019,30(12):1669-1674.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FAN Zhiqiang
  (Benxi Chemical Industry School, Benxi Liaoning 117004, China)
  Abstract: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scutellaria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includ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etc.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ies o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Key words: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effective component; content determination; Chromatograph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5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