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术英语写作是基于对某一学科认知、社会和语言等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活动,它能够帮助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了解学术英语写作规范,提升对学术文体体裁的科学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思辨意识和学术素养。符合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研究生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 学术英语写作能力
引言
1992年1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用稿)》,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1]。该大纲的出台对研究生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硕士生英语教学的规范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2]。要想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国际化人才,熟练掌握英语是国际化人才的基本条件。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通过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开设和指导。研究生的英语课程对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成为具有较强英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工科建设的要求
2017 年 2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提出“新工科”建设目标,旨在重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等顶层设计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重点提出要开展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确保最新科技和工程前沿知识进入课堂[3]。新工科可以理解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综合概念。新工科涉及现代工科领域的新定义、新认识、新工程范式、新工科教育、新工程的研究与创新、新工程实践等多方面。当前我国新工科教学宜采用合作学习、整合教育技术、创建虚拟学习环境、跨学科协同合作、重视学生科研、促进师生互动、实践互动的教学策略,并实施深度学习、混合学习、虚拟学习环境、学习分析的智慧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新工科学生个人效能、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等5类核心能力,并让学生达成6项本质性学习成果:人文、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智力与实践技能基础,职业能力,伦理、价值、态度与行为,社区与全球意识,综合与应用学习[4]。培养目标针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培养适合于“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新工科“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目的是通过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分析,对当前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形势和能力进行系统性研究,从而确定新工科教育的具体目标和方向,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5]。而这些人才组建的团队不仅仅能够保证地方企业的正常运转,还能够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持引领作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军”,成为保证地方传统产业顺利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先驱者,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的腾飞[6]。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中国工程教育紧密对接国家、产业和科技领域重大需求,面向未来因势而动的必然趋势。只有大力推进当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支撑未来工程新业态、新产业的需求。借助新工科建设的契机,构筑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先发优势,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兴工科人才,占据世界人力资源的战略制高点,才能实现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7]。
二、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的任务
研究生教育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首要目标,以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用稿)》对研究生教学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语言基础训练、阅读能力和写作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人才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外语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英语越来越多地作为传播学术知识的主要语言,这改变了无数学生的学习经历,因为他们现在必须掌握英语学术话语环境的常规做法,以便了解他们所在的学科并自如地在其中遨
游[8]。新工科人才不仅仅要掌握工科知识,还应具有多方位的综合能力,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接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标志之一是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因此提高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备受关注。
学术英语写作是基于对某一学科认知、社会和语言等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活动,如进行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写作、实验报告等[8]。学术英语写作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通过掌握不同语篇的体裁结构,以及词汇、句法要求,文章的衔接与连贯、文体特点等,接受学术化的逻辑思维训练,具备一定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使学生提高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学术写作能力是学术能力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术外语能力并不等同于语言交际能力,而是一种具体的学术语类能力,即“在约定俗成的社会情境下和在一定的专业学科文化相关的语篇实践中选择恰当语类来做事,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9]。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术英语写作规范,提升对学术文体体裁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辨意识和学术素养。
三、新工科建设对培养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作用
目前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英语是让中国融入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媒介之一。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各学科的主要著作、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等多以英语为媒介公开发表。作为学术研究和成果交流的国际通用语,英语正成为一项重要的学术技能[8]。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英语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修养,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价值判断能力得到提升。也就是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语言交际能力,还通晓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国际化人才。开展新工科建设,无疑对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撰写学术研究论文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很多研究生用英语进行学术写作的能力比较薄弱。学术写作需要与之相关的内容知识及运用技能,如不同来源的知识及知识重构、知识重组、知识评价和知识发展等[10]。在开展学术英语写作过程中,要了解学术英语写作规范,运用正确的写作策略和写作技能,提高学术化的逻辑思维能力。
1.学术英语写作训练与研究生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学术英语写作训练跟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研究方向进行学术英语写作,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要求学生围绕本专业主题进行学术英语阅读,通过进行大量的学术英语文献阅读,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与本专业知识衔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运用到学术英语写作之中。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师生进行互动
在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设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锻炼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的能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分析范文、写作模仿、修改与评价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每一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信息化因素合理地适度地融入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当中。不断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学习习惯,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满足学生兴趣的教学环节,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
3.加强过程考核,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考核和评价是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学术英语写作的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加强过程考核,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反省,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让学生在反省中学习,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术英语写作各个阶段的作业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考核与评价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依据这些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以通过考核与评价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术英语写作能力。
结语
新工科建设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能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工程技术人才。撰写和发表英语学术论文是研究生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开展学术英语写作可以使研究生拓宽知识面,获得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学术前沿研究,融入国际化之中。通过学术英语写作訓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使学术英语写作和研究生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
[2]罗承丽.从新形势的需要探讨《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I).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EB/OL].(2017-02-20).
[4]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3):22-35.
[5]沈建新,陆勇.“新工科”理念下的地方本科高校校本课程开发[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116-119.
[6]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EB/OL].
[8]Hyland K. .Hamp-LyonsL EAP: issue sand directions[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2(1):1-12.
[9]庞继贤,叶宁.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4-36.
[10]Ballard,B.& Clanchy,J.Teach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A Brief Guide for Lectures and Supervisors[M].Deakon ,Australia: Education Australia.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6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