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导之以趣授之以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求阅读教学的规律和最佳途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阅读教学中导之以趣,授之以渔,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
  【关键词】阅读教学导之以趣 授之以渔 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版)中指出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一论断指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地引导与培养。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这既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收获是至关重要的。
  一、目标明晰,确有所得
  确定明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也是课堂实施教学活动的核心。明晰的目标具有定向作用,将使教与学的活动有了方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作品,其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因此,我在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语文教学中,总是从文章的主要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确定恰当而明晰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切实可行的努力方向,激发其为实现目标的热情,调动其自觉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所确定的目标,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在读写听说的训练中达到目标,使确有所得。实践证明,只有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到切实有用的东西,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针对读写说明文的重点之一是正确理解、恰当运用说明顺序,参照大纲的要求和单元的训练重点,便把研究这篇文章的结构方法作为主要目标,即学习本文先总述后分说、围绕中心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教学时,引导学生沿着作者行文的思路,解析其总述的简洁准确,分述的清晰具体,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先总后分,先全局后局部的结构方法,同时认识了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了祖国园林文化的璀璨。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说明文的范例,也使他们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中得到愉悦之感。所以,即使是在讲授学生认为较为枯燥的说明文,如果教学目标明晰,因势利导,学生从中会有很多收获,语文素养便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二、因文而异,引导参与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应从课文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方式实施教学。其基本着眼点是尽量地引导学生参与,即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从主动参与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和写作背景,然后在课上限时把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材料讲给大家听。那些精炼准确的材料常作为本课的重点被教师记录下来,得到认可的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被悄悄地调动起来,听课认真、专注,精神倍增。如讲授《济南的冬天》一文,事先布置学生查阅老舍先生的重要生平、作品特色等内容。许多学生对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经历感兴趣,介绍得既具体又详尽;有的学生还简介了老舍先生的几篇情文并茂的散文《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等的内容及特色。这些内容都是由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所得,一方面了解到老舍对济南的特殊情感,另一方面对自己从小生活的家乡济南有了更加深厚的情感,同学们带着激动、急切的心情走进老舍的作品,一起感受老舍先生眼中济南美丽的冬天。中学生好奇心和表现欲强,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整个学习过程便会兴趣盎然,参与度高,对知识的掌握快,课程的教学目标便会水到渠成。
  三、披文入情,领悟心声
  从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饱含着作家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这些作品不仅文质兼美,更是读写的典范。教师教学时要被文以入情,要用真挚动人的語言,通过朗读和对片断的解析,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唤起广阔的联想,使之身临其境,领悟作者的心声。如在讲授《故乡》一文时,我先请一名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然后我再用一种深沉苍凉的语调朗读同样的文字,渲染出一种冷落、悲凉的氛围,学生随文中的“我”一起来到了萧索荒凉的故乡,与作者同悲、同想、同期望。通过这一设计把学生的阅读情感调动起来后,我紧接着抓住“故乡二十年前后的变化”这一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景物和人物的变化两个角度进行阅读、讨论、分析,从而师生共同归纳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辛亥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农村破产、农民生活更加痛苦;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在精神上束缚,造成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本课结束前,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路”的双关含义,既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和作家情感的理解,又让学生品味鲁迅语言尤其是鲁迅小说结尾语言的魅力:含蓄、深刻、有力量,给人以希望。
  四、开拓思路,知识迁移
  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程翔主张“在活动中读书,在思考中读书”。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与同学一起讨论,最后教师释疑总结,这样学生一直处于学习的主体状态。教师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课堂气氛活而不乱。课文讲读完毕,余兴未了之时我注意了知识的迁移,把所讲的知识落到实处,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完《济南的冬天》一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对济南的独到感受。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老舍先生没有写尽泉水的特点。”我问:“哪点?”“冬天的泉水是温暖的,我亲自试过,还看到它冒着热气呢!”话音一落,其他学生点头称是。我极力称赞她的这一细致的观察与感受,鼓励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接着又问学生:“这位同学是从什么角度写水的?”“视觉”“触觉”,从学生的齐声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对“从不同角度写景”这一学习重点已经掌握了。最后我又因势利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短文《我眼中的济南》,既检测了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又练习了写作。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参与活动,不仅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获得许多知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加大语文阅读教学的广度和力度,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里茁壮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