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实施课改以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倍受老师们的重视。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巧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思维情境的影响。当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不感兴趣时,开始反应是不愿接受它,最后逐步走到拒绝它,这样就会使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对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巧立质疑的教学情境,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以拨动学生的思维。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表达,使他们能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让课堂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舞台,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为学习新知作为铺垫。同时,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源,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都源于兴趣,我们老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善于巧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2巧立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动手操作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而获取的知识,学生才能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特别是,在探究新知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立问题情境,使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如在教学“等量代换”时,巧立了引用曹冲称象的典故,通过动画视频使学生直观了解了“大象”與“石头”的关系,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概念;接着又巧立情境,让学生提出了1个西瓜重量等于多少个苹果的重量的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动手用学具西瓜、苹果摆出一个等量关系式,在动手过程中,学生直观地理解可以用同等重的物质进行代换,从而引导归纳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进行代换的问题,让学生在经历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
3巧立问题情境,要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巧立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点,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亲自体验如何做数学。同时,学生获得新知识后,要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和提取。从而优化了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基础,学生的认识结构越优化,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学习起的作用越大,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归纳到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记忆和提取。学生也在原有的知识点上找到新的生长点,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4巧立问题情境,应注意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内容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使学生思维受到阻碍。因此,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巧立问题情境,可轻松突破重点难点。例如“植树问题”一课中,重点是理解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所有的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由全长推算总棵数;二是由总棵数推算全长。这是一个双向具有可逆性思维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区分清楚所有的问题将迎刀而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中两个变量依存关系,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和灵和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于是我们巧立了一个开放性问题情境,利用课本上两道具有逆向思维的习题来编一编,学生会发现无论是编题,还是解决问题都在围绕这几条信息展开,从而较准确地发现两题在解题思路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巧立类比辨析,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到是“间隔数”这个中枢纽带的桥梁作用,从而较好地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巧立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突破了重点难点,而且还让学生认识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应用,同样广泛应用于同样数学特征的其他事件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5巧立问题情境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公民教育,它给学生带来不仅是会解更多的数学题,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能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非常重要,学生将来不是需要去解数学题,更多的是进行“数学的思考”,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巧立问题情境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学习,与其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数学实践运用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仅涉及某一个知识点,而是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质实。巧立课堂问题情境时,要与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使巧立课堂问题情境流于形式,真正做到通过巧立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教学达到优效的教学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