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开放课堂 提升教学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开放课堂是一个内容灵活、方法多样的氛围开放与实践开放的新型课堂,是提升学生思想品质的高效课堂。建构开放课堂,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创新,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活为素材,实现资源的拓展,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地更新内容,鼓励学生融入社会,体验过程,获得感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走进生活,拓展资源
走进生活讲求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联系生活内容,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上,实现学用结合的目标。同时,知识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带动连锁反应,这些都能作为知识的补充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中,以经常列举生活实例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知识与道理,提升知识点的实际应用,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
例如,在“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讲解中,教材给出了父母从早到晚为孩子的付出。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的辛勤劳动,学会感恩,这节课的课程设置为两小节:第一节,学生在学校学习课本的内容,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第二节,学生回到家里,观察父母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然后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当学生们讲述后,笔者进行总结和补充,说出一些父母为孩子默默付出的故事,如孩子每天的干净衣服,都是父母辛苦洗出来的;书包里的水杯,是父母早起烧了热水,并且晾到适当温度,然后倒入保温杯,再装到书包中。用故事来引导学生去回忆,去寻找类似的故事。课程的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的做法,少让父母操心,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从而让父母少些辛苦。
生活内容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往往会感悟出一些道理,这些道理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很难思考出来的。在生活资源的辅助下,知识点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也改变了学生的言行,这样,就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结合小事,刷新内容
开放性课堂是一个内容丰富、实时更新的课堂。在建构开放性课堂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融入相关的健康、科学、历史、人文等方面知识,以故事的方式、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以短小精悍的概念或者现象解释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丰富化,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学生又会很快记住,课堂教学效果就明显提升了。
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讲解中,这节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法律,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应该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结合第二课堂的建构,笔者选择了学生身边的“纠纷故事”作为线索。从故事的发生开始,让学生们自己去辨析哪些做法做得对,哪些做法做得不对。比如故事中的小钟在遇到校园欺凌时,没有使用正确方式来保护自己,起初选择忍气吞声,然后用武力报复,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讲解到后期,笔者和学生共同学习了校园欺凌相关的法律条文,并且用自己的话语说出对其的理解。除此之外,我们也引入了几个其他的小故事,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体现法律应用的,以鼓励学生正确理解。
小事往往透露大道理,生活中认为的小事,很多时候都被忽视。小学阶段的品德与法治课堂,应当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实例增进理解,增加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融入社会,实践体验
实践与理论是分不开的,是息息相关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涉及的内容都是社会性的,是学生能够看得见的。在建构开放课堂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引导,借助节日、宣传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参加积极向上的宣传活动,真正地进行实际的体验,感悟道理。
例如,“禁毒宣传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大型社会活动。在活动前夕,我们往往会跟公安机关、社区以及一些社会团体进行联系,了解活动的行程安排;并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积极参加宣传。在参加前,引导学生了解禁毒的相关知识,学生根据自己将要参加的活动,在网络上查找相关内容。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或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或在父母陪同下獨立完成活动任务。活动结束后,班级内部利用班会,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都做了哪些工作,在宣传中有哪些感受,自己以后会做哪些积极的事情。班级还开展主题征文比赛,提升活动的效果。整个活动都是开放课堂的创新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学生通过体会来增进对知识和道理的认识与理解、实践与体验,从而丰富阅历,提升能力。
社会实践是增进理解的催化剂,理论加上实践的感悟,会变得更加清晰,学生自己就能理解透彻。于学生而言,参加社会实践是一种意识的激发。不断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也是学生丰富自身社会阅历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结束语
建构开放课堂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需求的了解,丰富开放课堂的建构方式,让开放课堂更加适合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开放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品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