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时营造一种节日氛围,利用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的心灵;强化朗读,让传统文化刻入脑髓;巧妙植入,让传统节日进入课堂;结合教材,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国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和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文明古国。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体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精髓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学习课文,特别是要让小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提高、发展、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营造一种节日氛围,利用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的心灵
  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专注力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去挖掘文本的亮点,并由此亮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教材中相关文本的内容、背景和相关资。这样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文化的时空极限,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能听得到、看得见,还能让学生更加近距离接触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内心深处油然产生敬畏心情,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相关探究。教师在对相关文本进行研究后,可以结合农村民俗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展相关的模拟传统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教授古代诗词《悯农》时,老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了传统农民从种植移栽到水稻收割的全过程,向学生展示我国传统农民种植大米的艰辛过程。也可以利用假期带领学生亲自参与种植大米,去亲身体验每一个劳动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农民、尊重劳动者,让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珍惜每一粒粮食的优良传统美德。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这首古诗写下来贴在学校的食堂、家里的餐厅、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让学生可以随时学习,随时感受农民生活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让学生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正面积极效应。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学习到中国传统美德。
  二、强化朗读,让传统文化刻入脑髓
  科学研究表明,大声朗读可以有效刺激人体的耳膜,激发大脑细胞,使大脑细胞处于活跃状态,提高了大脑对外界信息的有效吸收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如一首诗,一篇文言文,或一篇文章,朗读多了,学生自然而然会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并能深刻体会到文本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时,通过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学生就会发现这三篇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是一样,但是诗人抒情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秋思》是通过叙事抒情;《泊船瓜洲》则是通过写景来抒情;《长相思》则是将叙事和写景都融为一体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学生在朗读文本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深刻体会诗人相同思念家乡的情感的同时,感受不同的语言特征并理解诗人不同的表达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有关思乡的诗句、诗词或名言名句,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大家一起唱一唱。通过引导学生大声朗读,他们可以进行单独读、小组读、男女读、分角色读和诗歌朗诵比赛。这样既能够避免学生因单一朗读而乏味,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大声朗读,他们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和高尚情操得到了增强。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色彩深刻理解,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加强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朗读,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巧妙植入,让传统节日进入课堂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寄托。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及时抓住教材中涉及的传统节日,将传统节日的来源、参与的民族、举行哪些仪式和相关的民俗风情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描述中和观看相关的视频下感受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气氛。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重阳节之前收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习俗和习惯,然后在重阳节进行主题活动,让学生知道重阳节的由来。同样其他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我们也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当天的节日,节日过后交流彼此的感受,并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教师在班级营造文本中所涉及的传统节日的气氛,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活动,身临其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网上搜集、访问与自己亲身体验相结合,这对于学生理解有关语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有无形的帮助,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结合教材,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课堂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巧妙设计,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起來,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小学课本内所涉及的传统文化毕竟不多,如何把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并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感到自豪。例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本文取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文包含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在教学前,可以要求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并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先去了解相关的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知道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思维缜密,勇敢机智,不计个人恩怨,胸怀天下的人,并从蔺相如的高尚品格中受到启发和教。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做人处事的智慧,感受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之所在。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必须积极引导他们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孟丹.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科学咨询[J].201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9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