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在糖尿病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探讨

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在糖尿病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行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指标检测的价值。方法 纳入时间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纳入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纳入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参照组。检验2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指标。结果 实验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指标相比于参照组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较高,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行相关指标检测,对其脑梗死疾病起预防作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梗死;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指标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3..01
  现今生活习惯逐渐改变,糖尿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糖尿病极易并发脑梗死,对中老年人群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1]。需对其进行尽早检测和预防,对于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多项生化指标进行检测,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1 数据与方法
  1.1 基本数据
  纳入时间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纳入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男性与女性比例为20:10,年龄选自41岁~65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2.31±2.45)岁;纳入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参照组,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7:13,年龄选自42岁~65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2.28±2.37)岁。检验以上所有患者的基本数据,经对比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方法
  使用EDTA-K2抗凝全血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全血对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测,以上2个指标使用多功能全定量金标监测仪以及相应的配套试剂进行检测。使用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2]。
  在检测前,告知所有患者均不可摄入高脂饮食,需保持空腹12小时,对患者进行抽血,将其放在3支试管中,其中一支试管中含有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对其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一支试管中含有枸橼酸钠,并对其进行离心,离心时间为15分钟,离心速度为每分钟3000转,将血浆进行分离,对其D二聚体进行检测;一支试管中不放置抗凝剂,当血清分离后,对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诊断,并严格进行质控[3]。使用金标斑点渗滤法对D二聚体、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使用免疫比浊法对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
  1.3 判定指标
  检验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对以上基础数据行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率(%)],行x2计算;计量资料表示为“x±s”,行t计算;经相关数据分析,组间数据存在差异性,用P<0.05表示,证明统计学存在意义。
  2 结 果
  2.1 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
  实验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相比于参照组较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 讨 论
  人体血液中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为糖化血红蛋白,其是一种不可逆反应,对患者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可充分反应患者的血糖情况,如患者血糖水平下降,证明病情得到控制。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较高灵敏性,其人们机体中存在微量的超敏C反应蛋白,当其受炎症影响时,其超敏C反应蛋白值会上升,随机体炎症消失,功能恢复,其恢复至正常范围[4]。D二聚体属于交联纤维蛋白,其属于特异性降解产物,将体内的高凝状态和血栓情况予以充分反应。将以上3种指标作为糖尿病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进行检测,可充分反应病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冬华,王海鹏,刘洁等.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测指标的临床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12):894-898,903.
  [2] 张 磊,黄红革.联合检测HbAlC、hs-CRP及D-dimer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意义[J].中外健康文摘,2013(5):167.
  [3] 楊 华.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在糖尿病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3):409-410.
  [4] 张 艳,齐 峰,张英泽等.益气养阴活血法对早期糖尿病心肌病 hs-CRP、BNP、D-D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6,9(10):1240-12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0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