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莉

  中国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怎样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我觉得学校是一个重要的传播场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个课题的研究我校非常重视,在我校子课题,《激发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写作素养》的实施中,在学校的领导下,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努力探究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不断加以积累,使之转变成在教学中有用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承和发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着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的:
  一、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古诗词,对联,民间谚语,民间故事,诏书等,这些传统文化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说认识是极其肤浅的,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虽不是主要内容,但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的发展历程,学习某个人物的精神品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为内容向学生讲述人物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来自于社会这个大环境,社会造就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是靠文字记录、大众评说和个人品质反应出来的。如我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将皇帝诏书“天佑总办,因你在国家危难之际,主持修筑京张铁路,且一丝不苟工作,使铁路不满四年全线竣工,为政府节约白银28万两,你的成就将载入史册,朕特封你为铁路大学士,发勇士奖章,赏白银五万两。钦此”的内容板书给学生,并讲明这是过去,离现在100多年前清朝皇帝为了嘉奖詹天佑的文书,类似这种文体的称为皇帝诏书,这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每个同学要加强了解,拓宽知识面,因为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学科必须打破封闭的教学体系,从“小课本”,“小课堂”中走出来。树立开阔的教学视野,重新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宽广的心境中在活跃的状态下学习语言,积累言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这个练习开放性极强,跨越时空,新鲜而没有压力,便于学生宣泄情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写作素养。为学生在今后博览群书打下基础。
  二、在朗诵古诗词中积累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知识素养
  我让学生每周选背3-5篇著名的古诗词,每个月选定时间搞一次古诗词朗诵比赛,看谁积累的最多,对朗诵得好的,积累多的发奖品给予鼓励。有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老师也加入其中,和他们比一比,要么老师说出诗名,让学生背诵诗的内容,要么老师背诵出诗的内容,让学生 说出诗的题目及诗人名字。这样一来,师生同台朗诵,学生的兴趣更浓了,从诵读诗文中了解了社会,学习了人物精神,如学生学习了明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后,他们懂得了在短短的几句诗中表现出来的却是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豪迈之情让人佩服。学生学习后受到启发教育,这样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在对对联中品味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写作素养
  适当的时间,我还和同学们对对联,对对联在传统文化中颇具影响力,能够反映不同的时代潮流,也能针砭时弊,识辨美丑,极富情趣,陶冶情操。那必须积累得多,脑筋开窍,要脑筋转换快,有丰富的词汇,懂得对联的平仄、对仗、韵脚等相关知识,要求对句比出句来得更有气势,那才称得上好对联。我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学生对对联:有时老师说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有时让学生出上联,老师对下联,有时也让学生收集对联,我教学生“拆字对”,如上联“鸿为江边鸟”,讲明“鸿”字是上联第一个字,由江和鸟组成,鸿这种鸟喜欢生活在江边,所以称鸿为江边鸟。我举出一字“蚕”,是下联第一个字,让学生思考,其中一个叫蔡欢的学生说,“蚕”字由天和虫组成,我让她进一步思考,她终于说出下联为“蚕是天下虫”的绝妙对句。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学习“对对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一定的时间进行评比发奖,激发学生学习“对联”这种传统文化的兴趣,品味对出好对联的喜悦,通过学生练习,使学生在写作上的快捷反应能力得到锻炼。
  四、在搜集民间谚语、民间故事中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民间谚语又称顺口溜,是极富趣味性、知识性,反映地域文化的一种社会知识。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搜集,向父母请教,在书中,网上查找,在收看电视中积累,班上多数同学都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有的同学收集达10多条,如反映24节气的“小满不满,干田不管”、“立夏不夏,犁耙高挂”、“谷雨前后,栽瓜种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反映天气的“云朝南,雨成团,云朝北,雨没得,云朝东,一场空,云朝西,披蓑衣”、“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反映气候的“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等,老师进行指导:这些不同的谚语,反映出不同的节气、气候、地域知识,是劳动人民长期在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具富实践性,谚语具有语言朴实、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诵,说因道果的特点。学生在写日记、小作文的时候加以应用,帮助很大,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谚语素材,还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农业气象知识,整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民间故事、传说等,这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课堂容量,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使他们从生动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学习古人勇敢无畏、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吸收传统文化之精髓。
  总之,为了有机地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断积累新知识,猎取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加以品味,理解、消化和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写作素养,达到教学相长,学用结合,整合读写意识的目标。由此可见,充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不无裨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