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现状及碳减排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基于苏州市2011~2017年统计数据,全面探讨苏州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特点与碳排放的现状,深入分析发达国家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落实工业低碳化目标责任考核;深度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发展;强化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力度;深入调整能源消费低碳转型;完善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低碳发展财税金融政策体系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苏州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5-0122-04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能源消费量日益增大,碳排放问题日趋严峻,雾霾天气严重,极端气象灾害频发,中国的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十二五”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5%,年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为3.3%,呈现同步增长的态势。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苏州该如何主动响应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在碳排放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保障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持续降低能耗强度和控制碳排放,当好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先行军、排头兵,成为新常态下苏州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课题。
二、苏州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现状
(一)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
2017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万亿元,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七名(含直辖市),比上年增长7.1%,2011年以来年均增长达到8.3%。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2.82万亿元稳步增长到2017年的3.20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地位。然而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则呈现出U型结构,即2011年的增长率达到最高值17.7%,随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工业增长率则出现2012年的急速下降和随后几年的缓慢下降,2017年又快速回升至10.4%,确保了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二)单位GDP能耗呈回落态势
“十二五”以来,苏州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0.695吨标煤/万元GDP下降到2017年的0.567吨标煤/万元GDP,年均下降4.27%,綜合能源消费量从2011年的7 452.91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7年的8 222.28万吨标煤,年均增长率为2.23%,节能效果明显,但是仍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
分地区看,苏州市各区县中,张家港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的占比最高,达到44.34%,接近整个苏州全市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的半壁江山,充分显示出该地区钢铁、电力、化工行业能源消费的严重程度以及节能减排的任务之艰巨。能源消费占比最小的地区为昆山市,占比仅为4.75%,而常熟、太仓、市区、吴江区的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占比分别为17.71%、13.18%、13.08%、6.99%。
分行业看,“十二五”以来,苏州六大高能耗行业的综合能耗所占比重一直保持下降态势。而从六大高能耗各行业的能耗比重看出,大部分的高耗能行业呈现能耗下降的趋势,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行业的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和纺织业。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行业的能耗占比仍逐年增加。这说明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的效果最显著,降低能耗的效果最明显。
(三)优质能源消费比例有待提高
苏州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特征明显,近年来煤炭消费量年均减少0.56%,说明煤炭消费量有下降的趋势。而原煤消费占到苏州市主要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十二五”以来,该比例也体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11年的67.91%下降到2017年的59.98%。苏州市能源消费占比第二位的是电力,其占主要能源消费量的12%左右(按当量值计算),全市对于电力的消费量也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3.95%。同时,由于苏州市的可再生资源禀赋相对比较匮乏,无开展大规模非化石能源发电条件,导致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量较小,且较为分散,主要为分散式太阳能发电、地热系统和小型风能利用系统。
从能源终端消费角度看,苏州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要消费电力、焦炭、原煤、热力、高炉煤气与天然气。从图2可以看出,终端原煤占比重最大,且五年下降7.9个百分点。焦炭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位居第二。电力占比增加1.2个百分点。通过集中供热工程的实施,热力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环保又高效的天然气比重保持基本不变,高炉煤气作为炼铁的副产品,通过近几年大型钢铁企业循环工程的建设,得到了有效地回收再利用,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
(四)节能减排政策成效显现
利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碳排放量系数进行碳排放测算,基于2011~2016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计算出“十二五”以来各年份的碳排放量,结果如下表。
由表2计算的数据可以看出,苏州市的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13年和2014年的碳排放增长显著,而2015年以来,全市的碳排放量却迅速下降,这说明实施节能减排政策以及低碳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碳汇碳源比重逐年递增
“十一五”以来,苏州市坚持“生态、景观、长效”定位和“四沿两点一区”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了河湖林网构建、绿色通道提档等重点工程建设,至2017年末,全市森林资源总量达到217.3万亩,覆盖率由2010年的23.7%上升到2017年的29.8%,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8%。全市共实施太湖流域湿地恢复项目九个,恢复湿地面积893.3公顷,新增林地、绿地59.7万亩,相当于2000年前全市林地、绿地的总和。在此基础上,2017年市区新增绿地面积400万平方米。
2005年以来,苏州市碳汇与碳源的比重逐年增长,碳汇量由2005年的94.72万吨逐步增长到2017年的301.50万吨。2017年,苏州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省的20%,能源活动排放占比达到95.36%,而碳汇(主要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仅占排放量的1.6%。根据《苏州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假定在2017年后,碳汇与碳源的比重维持“十二五”期间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苏州市碳汇总量将达到345.75万吨。尽管碳汇显著增加,但由于碳排放量的逐年递增,碳汇与碳源的比重变化并不是很大。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增加碳汇仅能作为苏州市今后降低碳排放的助推力量,而降低碳排放的工作重心则应放在减少碳源方面。 三、经验和启示
(一)政府激励引导
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实施重振制造业的计划,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美国政府投入一千多亿美元的资金,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来推动工业企业的顺利转型,为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添加了新的活力。除此之外,还采取了各种税收激励政策,同时研发新能源产业的相关技术,使用可再生能源而摒弃高碳的能源。欧盟也采取了新的低碳发展方式,即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的同时完善排放权交易体系,成功的使用了技术与市场完美结合的方式来推动欧盟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日本政府投资300亿美元,研发了五大绿色技术来重振制造业,即通过技术的创新,来调动工业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加快绿色发展的步伐。
由此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工业企业绿色发展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激励引导,即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或者强制企业的行为,进而推动工业企业绿色发展。从技术创新和能源转型的两个角度来考虑措施,可以更好地为工业企业发展做引导。
(二)产业界积极响应
发达国家的汽车、钢铁、家电、化工等传统产业面对低碳、绿色发展的大环境,在加快中低端产能转移的同时,根据新一轮产业变革提出的绿色发展新要求,在技术升级、产业融合方面做出更為积极的响应。这些传统产业通过加快合纵连横、组建各类战略联盟、共同攻克新技术难关等方式,共同推进行业绿色转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发达国家当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发达国家工业部门正在由单纯的产品制造转变为围绕着产品生产提供全价值链的服务,降低了工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消耗,成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助推力。
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之下,仅仅依靠单纯的制造业已经不能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是以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才能推动经济的低速发展。在信息化的时代,工业企业要实现低碳发展,就必须要改变目前资源配置的结构,在优化产业链的同时,减少对煤炭等高碳的自然资源的依赖,开发一系列可再生的新型能源。
(三)企业自主行动
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发达国家企业经历了由被动适应到主动转型的过程。20世纪中后期,德国制造企业曾经反对政府实行环境税等环保和减排措施。但随着形势变化,德国企业逐步认识到减排是大势所趋,开始采取自主管制的方式,即在产业联盟主导下,由产业界的五个全国性组织和14个行业协会自主确定减排目标,实施减排计划。相对美国政府在较长时间内对节能减排的消极态度,美国大企业走在了政府的前头。2002年,柯达、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等大企业与美国环保局结成伙伴关系,开始施行“气候领导者计划”,旨在通过自主减排使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美国和德国的案例都说明了调动企业自主性的重要性,以及节能减排的顺利进行是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只有一方付诸实践是达不到碳减排的目的。
四、对策建议
(一)落实工业低碳化目标责任考核
苏州市应加强低碳发展制度创新,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从根本上消除不利于低碳产业发展建设的制度壁垒,逐步形成产业协调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不断优化的现代城市治理制度。应设计构建新型的低碳发展制度体系,用法律约束加强工业节能减排,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碳排放。要根据苏州市高能耗行业企业用电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分地区的企业消耗定额,完善差别化和阶梯式的能源价格政策,逐步引导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加快转型和依法有序退出。要把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量和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目标作为各区县节能减碳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完善节能减碳目标考核评价和行政问责制度。
(二)深度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发展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行业,尽可能地降低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做强做大现有高端产业功能区,打造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原则上禁止建设高能耗项目,新建项目原则上采用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重点耗能行业深入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全面推行工业行业能效对标,通过清洁能源改造等方式,减少煤炭用量,基本实现企业生产用能清洁化。同时强化企业节能管理,鼓励企业建立全流程绿色管理体系,深入实施低碳清洁生产,强化节能减碳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三)强化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力度
苏州市应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标准约束和准入管理。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机制,强化标准规范。同时,应进一步修订重点行业能耗和环保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发布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鼓励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以及能效环保等水平。要以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工程建设与应用市场培育为重点,加强智能电网、大容量储能电池、新型太阳能光伏光热材料及元器件、地热能转换、生物质能转化等领域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推进核心装备研制、运行体系建设与示范应用。
(四)深入调整能源消费低碳转型
加强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推广使用优质煤、洁净型煤,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相关工程。实施煤炭消费目标责任管理,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和比重,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改造。继续提高清洁低碳电力在终端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积极引进外埠清洁优质能源。要继续大力发展天然气,因地制宜推动太阳能大规模和多元化利用。出台鼓励政策,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和优化用能方式,坚持能源清洁化战略,构建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辅的多元化的能源供给体系。
(五)完善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
苏州市要以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生产。要积极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能源高效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替代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一系列碳技术,有效提高能源附加值和使用效率。重点扶持和建设国家级新能源实验和工程中心,进一步强化苏州市新能源和能源新技术研发能力,加强清洁能源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在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系统集成、燃气锅炉超低碳燃烧等一批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支持基于互联网的能源创新。加强节能减排技术评估体系和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减排科技企业和服务基地,建立一批节能科技成果转移促进中心和交流转化平台。
(六)健全低碳发展财税金融政策体系
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节能改造、燃煤设施改造、清洁能源的改造和发展等节能减排项目。要运用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实施低碳清洁生产,补偿生产企业节能改造的费用,对能效、碳排放强度达到更高标准的先进企业给予鼓励,对清洁生产、开发利用新能源等项目给予贷款补贴优惠。通过对碳排放比重较高的行业征收碳税,对低碳排放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奖励,对从事低碳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企业给予税收支持等税收政策来激励企业的低碳发展行为。同时要推动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发挥债券、股票和项目融资等多种融资渠道的潜力,健全市场化绿色信贷担保机制,以分散投资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提高节能减排的投资总量。
参考文献:
[1] 陈向阳,李奕君.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8(5):98-108.
[2] 韩秀艳,孙 涛,高 明.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强度控制研究[J].软科学,2018(9):90-93.
[3] 王仲瑀.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1):82-92.
[4] 卢 娜,曲福田,冯淑怡,邵雪兰.基于STIRPAT模型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5):814-824.
[5] 张 盼,熊中楷.基于政府视角的最优碳减排政策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8(5):627-636.
[6] 周莹莹,贺 倩,李 楠.江苏省重点工业行业碳减排驱动因素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8):7-11.
[责任编辑:王功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2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