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和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虎林
摘要: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目前,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边缘化现象依然突出,而且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各种观念的制约,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未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种种困难,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困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65-03
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主要话题之一,其核心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中的新生力量,代表着农民工市民化的方向,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希望所在。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又是青年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他们既具有农民工的一般特点,受到整个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制约,需要帮助和支持,又凸显出作为青年的一般特点,需要引导和扶持。
作为素质较高和有较强市民化动机的农民工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已占到其总量的1/3 左右,并日益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先行者和主要群体。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的界定,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到城市就业但户籍仍在农村的青年[1]。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出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没有像父辈一样吃过太多的苦。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多数人受过一定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此,与过去单纯为了解决温饱、维系生活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有了较大的不同,他们身上体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
1.对待工作的态度
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时,并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单纯出于养家糊口的目的,他们更多地是在寻找适合自身发展、可提高自身技能的工作。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有着更多选择工作地点的机会,而不是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拘泥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一个企业里工作,已不单单是为了赚钱,更多地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在企业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同时,他们还会考虑企业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等。
2.文化素质提高,权利意识增强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许多人都已初中毕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另外,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网络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价值观,他们的行为、观念已经相当城市化、现代化了。新生代农民工面对某些企业提供的低廉工资待遇和恶劣工作环境,敢于与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说“不”。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较高,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3.消费观念转变
老一代农民工赚了钱以后,常常寄回家里,很少舍得自己在城里消费,在他们心里,外出打工就是一个目的――养家糊口。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也不例外,他们当中往家里寄钱的比例正在不断下降。多数人为自己配备了手机,甚至电脑,抽的香烟也不再是廉价的,他们的消费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4.吃苦耐劳精神欠缺
在过去,城市里脏、累、差的工作大多由农民工承担,如今却只有少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从事这样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1980年以后,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出生在农村,但从小没有吃过什么苦,甚至连农活也不会做,他们进城之后往往不会选择那些脏、累、差的工作。
农业劳动经历缺乏,在务农方面,他们较少务农经历。新生代农民工中大多是从校门直接走上外出务工经商的征途的,没有正式干过农活,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务农常识也没有。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表现
(一)身份认同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对土地眷恋的依赖程度大大下降,对乡土文化的疏离和对城市文化的热衷,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不愿意回乡。关于个人的身份认同,新生代们认为农民工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愿意自己处于可怜被动的地位,他们认为打工是自己的主动选择。
(二)印象管理
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印象管理”策略。所谓印象管理,就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2] 。“80后”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塑造时尚的外表,表明自己对城市社会生活的渴求,谋求城市人的形象。他们首先着手于改变自己的服饰言行。第一,语言。“80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刚从学校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不管是来自于国家的哪一个省市,他们都能自由交流,没有语言障碍。第二,服饰。外出打工使“80后”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脱离父母的约束,有了自己设计生活的选择权,他们学着在服饰形象上向城市靠拢。
(三)城市归属感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主要指其对所在城市在心理上的认同感以及依赖感。城市归属感强弱程度会影响到他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以及将来是否选择留在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年轻,受教育层次较高,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一旦客观条件允许,他们大多选择在城市定居。
(四)价值观的改变
新生代农民工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他们积极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消费习惯,谋求城市人的形象。在服饰消费上,他们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信息化的消费,主要表现在对手机的拥有上,在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都使用了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超过半数的人去过网吧。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上,在下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他们常光顾网吧,结伴去唱卡拉OK、溜冰、蹦迪,完全融入一种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外出打工使新生代农民工对外面的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些不合实际的想法在他们那里逐渐淡化,许多人相信“有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要吃苦耐劳,一定会取得成功”[3]。
三、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户籍等制度的障碍
众所周知,户籍管理制度在控制城市人口过度膨胀、防止农民大规模涌入城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又极大地阻碍了进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户籍制度人为地把城乡人口划分为彼此分割、极不平等的两大社会群体,把农民禁锢在乡村土地上,拒之于城市大门之外。即使是已经进城多年的、改变了职业身份的农民工,也仍然被排斥在城市居民之外,享受不到市民的福利保障待遇,使其与生活在同一空间、工作在同一单位的城市市民存在着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别,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二)城市政府行政管理的不公平待遇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城市政府出于代表辖区市民集团利益的考虑,既需要大批的农民工进城,弥补城市产业结构的不足,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和城市社会的发展,又担心让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具有无限供给潜力的庞大群体充分进城,转化为城市市民,自由而平等地与城市市民进行全方位的竞争,从而对城市市民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利于城市经济体制的平稳转轨和城市社会的稳定。为此,城市政府宁可牺牲新生代农民工的长远利益,也不愿丧失城市市民的眼前利益,危及城市的稳定与发展。
(三)既得利益集团和群体的阻力
对于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单位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优势不仅是易于管理,能够胜任苦、脏、累、险的繁重体力劳动,而且在于使用单位可以采取与城市正式工“同工不同酬”的方法,延长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最大限度地压低其劳动报酬,而同时却又不用为其提供住房、劳动保护和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福利和保障。他们希望的是,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而在不需要农民工或农民工无法再出卖劳动力时,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地将其推回到农村。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分割与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城市中心主义思想已经渗透到一些市民的潜意识中,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甚至市民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部分市民的利益,损伤他们的虚荣心。
(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障碍
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差距,人们观念还较为落后,农村的各种思想和生活方式同现代文明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国城乡社会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断裂”,已经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明时代。这种差距,使在农村中成长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知识结构、职业技能、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自身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远远不能适应城市现代文明生活的需要。在进入城市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新生代农民工就只能成为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只能从事繁重的,别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的体力劳动。
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及其策略
(一)改革户籍制度,还新生代农民工国民待遇
户籍制度的基本职能有两项:一是证明公民身份;二是提供人口信息。而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却把户籍与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社会福利、社会地位等直接挂钩,使户籍制度上附着了一系列的附加功能。因此,必须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取消户籍附加功能,使户籍返璞归真,恢复其本来面目和社会功能,彻底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一切不合理的功能和利益,消除因户籍而产生的社会待遇的不平等。
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放开户籍的难点在于社会保障在全国不是均衡的,其支付是有界限的。过去是职工所在单位负责,现在是地方政府负责,而且仅限于缴纳社保基金的就业人口。必须解决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的均一性和全覆盖问题。建议对社保、失业保险、低保等三项制定全国统一的低标准支付标准。地区差,纳入商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范畴综合考虑。不同所属单位的个人账户,建议与商业保险挂钩,脱离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医保和教育问题,单独制定保障的政策。
2.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改革现行的户籍登记办法,变严格的户籍管理为户籍自由登记,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由居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工作地或生活地作为自己的户籍登记地点,改变当前在农民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工作地与户籍登记地分离的局面。实行属地化管理和职业登记,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使户籍登记如实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身份状况,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以及各种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人口信息。
3.户籍制度管理动态化
要实现以“户”为中心的静态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动态管理的转变;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加强居民身份证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以个人为单位、以身份证为形式的登记,属于动态管理的范畴,更能适应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的现实需要。这种做法与当前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相似,也有利于在新的环境下实行人口信息化管理。
(二)改革就业制度,构建城乡统筹就业体系
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就业。将农村就业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政策范畴,取消各种就业准入制度,拆除对本地劳动力就业采取保护的“壁垒”,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劳动力凭学历、技能竞争就业,农民和市民享有平等就业的机会,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
(三)注重法律保护与行政管理
政府要制定完善的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政策法规,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各种侵犯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政府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程序、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新移民,城市政府要转变管理方式,树立服务“移民”意识,保障移居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在子女受教育、医疗、计划生育、救助、妇幼保健、法律服务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为城市新移民提供同等待遇。
(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针对农村教育条件有待提高等问题,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2.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劳动大军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关系到整个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因此,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但是目前,我国专门为进城农民开设的职业学校很少。要加大财政投入,充分依托公办职业院校,切实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五)化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观念障碍
加强教育和引导,消除原有市民对刚刚转化为新市民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作为城市政府有必要加强对市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大力宣扬新市民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宣传新市民对实施城镇化战略、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摈弃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危及城市就业和社会治安、加大基础设施承载量等错误认识,批判乃至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行为,逐步形成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合法劳动的社会氛围,不断培育城市原有市民与新转化市民的亲和感和认同感,逐步实现二者的同质化。
五、结论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并逐步实现市民化,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而来的,在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打破身份与职业的分割,完全地融入城市。只有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人的和谐共存,才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才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就客观条件的创造而言,社会或政府的干系重大,政府应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就业、居住及成长的环境。主观上,新生代农民工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促进较快融入城市。
所以,以政府为主的来自社会提供的柔性关怀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新生代农民工走向城市文明的双行线。只有新生代农民工全方位演进为市民,曾经附着在“农民工”这个词语上的屈辱感才会成为历史陈迹。
参考文献:
[1]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97.
[2]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58.
[3] 李路路,李培林.农民工向城市移民: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5.
[4] 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8-33.
[5] 何晓红.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J].前沿,2005,(10):228-2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