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粮食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宫海鹏 胡胜德
摘要: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普遍把促进和维护农业及粮食生产长期稳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在中国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唯一的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就被赋予支持粮食收购的重要任务,在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农民 “打白条”和“卖粮难”问题。结合中国粮食发展情况及农发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历程,在分析农发行开展粮食信贷业务重大意义基础上,提出农发行支持粮食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发行;信贷支持;粮食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30-02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和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生产作为农业这一弱质产业重要的产物,其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保护,而其中的资金支持程度是制约粮食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发行,从其成立之日起,就与粮食建立了不解之缘,在支持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农发行开展粮食信贷业务的重要意义
粮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资保障,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粮食的重要性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显得突出。中国是世界上典型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是广大农民获取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内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把粮食安全问题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粮食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大,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而农发行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是财政支农职能的延伸,肩负着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在支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发行成立十五年的经验表明,支持好粮食收购是农发行的立行之本,只有在坚持做好粮食信贷工作的前提下,农发行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农发行通过实际操作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变成了农民手中真正的实惠,保证了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通过加大对粮食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资金投入,有效解决了粮食价格低,农民收入下降的问题,保护了种粮农民积极性,保护了中国粮食安全,农发行已成为支持粮食生产的金融骨干和支柱。
二、农发行粮食信贷业务发展历程
1. 1994―1998年,粮食信贷业务初步建立阶段。1994年农发行成立后,主要办理由国务院确定、人民银行安排资金并由财政部予以贴息的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储备贷款;粮、棉、油、肉等农副产品的收购贷款;粮油调销、批发贷款;国家粮、油等产品政策性加工任务企业贷款等业务,这个阶段农发行的粮食信贷业务扶持的对象主要是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委托从事政策性任务的企业,这些粮食信贷业务依据国家指令性计划,保证承贷主体执行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任务,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刚性。这一时期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得到全面发展,贷款规模持续增长。
2. 1998―2000年,粮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运行阶段。1998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出现重大调整,农发行的粮食信贷政策也出现了相应调整,农发行成为专司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调销、储备等政策性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一时期农发行发放的粮食贷款全部都是保护价粮食收购贷款,国家财政承担企业经营亏损的风险,贷款实行“钱随粮走、购贷销还、专款专用、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国家信贷资金的安全,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维护了农村稳定,推动了农业发展。
3. 2000―2004年,粮食信贷业务市场化阶段。2000年开始,国家调整了保护价粮食收购范围,部分地区、部分品种先后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2001年上海、浙江等粮食主销区和山西、宁夏等粮食产销平衡区相继放开了粮食和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2002年湖北、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开始了粮食市场化改革。这一时期,农发行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市场定价,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自主收购,满足企业从事粮食收购的资金需要。
4. 2004年至今,粮食信贷业务发展新阶段。2004年5月,全国范围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和粮食收购价格,所有粮食品种不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除了中央、地方储备及调控等政策性粮食信贷业务外,其余均由粮食企业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最终确立。粮食信贷范围、贷款对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中央和地方储备两贷款、粮食调控贷款为主的政策性贷款;以粮食收购贷款、粮食调销贷款为主的准政策性贷款;粮食加工企业贷款、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为主的商业性贷款并存的粮食信贷业务格局。
三、近十年中国粮食发展情况概述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粮食,保障粮食供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中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粮食问题,特别是从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粮食生产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粮食生产从3亿吨,连续登上了3.5亿吨、4亿吨、4.5亿吨、5亿吨四个台阶。1998年达到51 23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中国粮食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粮食库存大幅增长。但从199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粮食连续减产,中国粮食供求状况发生了变化。2000年中国粮食产量跌破5亿吨,到2003年粮食产量为43 070万吨,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下滑,粮食供给小于需求局面明显,1998―2003年中国粮食消费从46 475万吨增加到48 800万吨,而这期间,只有1998年和1999年粮食供给大于粮食需求,累计多出8 359万吨;而2000―2003年粮食缺口不断扩大,4年累计粮食缺口9 532万吨,2003年粮食缺口达到5 730万吨。200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粮食产量又有所增长, 2006年达到49 746万吨,2007年攀升到50 150万吨,超出了1998年51 230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粮食生产实现了供给平衡。粮食人均占有量从2003年的334公斤上升为2007年380公斤,但仍没有恢复到1998 年412公斤的水平。尽管如此,中国的粮食生产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库存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2008年中国粮食总产达52 850万吨,超过1998年5 123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粮食稳产53 080万吨,成为21世纪后第一次连续6年粮食增产,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3年粮食稳产在50 000万吨以上的历史阶段。
2007年底至2008年世界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危机,粮食消费量大大高于粮食生产量,部分粮食品种的库存数量远远低于安全警戒线,粮食供求失衡严重,国际粮价高位运行,粮价上涨到历史最高水平。出现全世界范围内的“粮荒”。这一状况也影响中国粮食供给问题,当前形势不乐观,保障粮食生产。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关注,特别是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农业连续6年增产的基础上,保持我粮食继续稳步增长任务艰巨,农发行在支持粮食发展方面作用应更为突出。
四、农发行支持粮食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全力支持粮食储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粮是国家或地方为保障粮食安全、调节粮食供求总量、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家或地方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发挥效果,农发行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在储备粮资金供应上,要根据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及时、足额供应,努力促进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以确保储备粮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农发行要积极响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力支持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的收储和轮换工作,保证储备粮资金供应的安全性和及时性,确保储备粮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有效发挥储备粮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市场方面的作用。
2.认真执行国家调控粮食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粮食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国家会相应出台国家调控粮食收购计划,国家调控粮食政策作用明显,稳定了粮食市场价格、促进了粮食生产、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增强了中央政府对粮食供求的宏观调控能力。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末,为稳定中国粮食生产和解决农民收入,国家共下达了五次临时增储粮食的任务,计划增储大豆450万吨、稻谷2 250万吨、玉米4 000万吨。截至2009年4月末,农发行已累计支持收购大豆435.4万吨,完成临储计划的96.8%;稻谷1 436.4万吨,完成临储计划的63.8%;玉米3 565.7万吨,完成临储计划的89.1%。2009 年中国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继续在东北地区实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预计临储计划在2010年4月底前完成。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中央政府实施的一种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中国于2004年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2005年正式启动,2006年、2007年全面实施。2008年中国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效果显著,2009年中国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较大,农发行要继续加大政策性粮食的市场投放力度,切实做好国家调控粮食贷款发放与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粮食收储政策,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和稳定,充分发挥了农发行基本职能,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3.继续做好市场性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农发行要积极适应粮食市场的变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贷款企业,按照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理性入市的原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适时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供应充足的粮食收购信贷资金,坚持支持多渠道收购;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贸易企业自主经营,参与市场性收购。监督企业按贷款用途使用贷款,控制风险、把握节奏,稳定粮食市场,强化市场性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促进市场性收购贷款业务的有效发展;同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国家制定的农民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
4.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信贷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都对粮食生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性质,资金需求量大、经营风险高、经济效益低、商业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一般不愿介入,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其信贷支农作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政策性贷款业务知识读本[R].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07:4.
[2]马晓河,蓝海涛,等.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0.
[3]刁凤英.农发行支持粮食产业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以喀什地区为例[J].新疆金融,2008,(4).[责任编辑 吴高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9110.htm